梓潼县统筹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环境保护和生猪生产发展,采取综合性措施,推动生猪全产业链快速高质量发展,确保生猪稳产保供。
一、坚持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
将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作为生猪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坚持常态化防控,强化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建立联动协作打击机制,严厉打击“炒猪”“洗猪”等违法违规行为。一是严格网格化管理。成立“3+1”非洲猪瘟防控网格化监管体系,对生猪养殖、屠宰等生产经营情况实施严密监管,加大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排查,对辖区内生猪存栏出栏等数据的底数做到一“清”二“真”。强化“两场”防控管理,压实防疫主体责任,指导督促养殖主体严格落实防疫措施,采用全进全出、封闭式饲养方式,实现闭环管理。二是强化检疫监管。严格按照生猪检疫规程开展检疫,经检疫合格的生猪方可出栏,产品方可上市。认真落实产地检疫“八必查”,督促生猪定点屠宰厂落实生猪入场查验“六符合”,严禁不符合规定的生猪入场,严格落实生猪定点屠宰企业非洲猪瘟自检制度。三是加强调运监管。对跨县调运畜禽及其产品和运输车辆严格查证验物,重点做到“两查”:一查证明(查验有无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且在有效期内,是否电子出证,省外调入的仔猪和种猪是否盖有四川省动物及产品指定通道申报点查验章);二查车辆(查验车牌号是否与检疫证明上所载明的车牌号一致,随车是否携带《生猪运输车辆备案表》)。四是持续扎实开展“三大行动”。大消毒:组织辖区屠宰场、养殖场(户)、市场冻库、无害化处理场所等相关生产经营业主落实消毒主体责任,扎实实施好大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减少疫病传播风险。正大、金驰阳等龙头企业落实专人严格对生猪及饲料运输车辆“一清洗、二消毒、三烘干、四检测”,经检测合格后的车辆方可投入使用。大培训:开展覆盖生猪全产业链经营主体大培训,以生猪科学饲养管理、养殖场(户)生物安全防护、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使用投入品、保险理赔政策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等为培训的主要内容,确保“不漏一场、一户、一人”。大宣传: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采取微信、短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加强动物防疫相关法律法规、生猪发展支持政策、餐厨剩余物处理、生猪及生猪产品调运、消毒灭源、免疫预防、疫情报告和处置、屠宰、检疫、无害化处理、保险理赔等方面的宣传,普及非洲猪瘟疫病防控知识技能,营造群防群控的良好社会氛围。五是严格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技术要求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强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法律知识宣传,加强农业政策性保险引导,实行保险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病死畜禽确认、无害化处理补贴与保险理赔衔接机制,加强辖区内无害化处理工作监管。
二、坚持环境保护与生猪生产协调发展
坚守不污染环境的红线,统筹考虑生猪养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按照3头猪1亩地的标准,以种定养、以养定种,坚持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分别推行市场大循环、合作中循环和园场小循环模式,变废为宝,全面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解决粪污治理难题。每栋生猪代养场同时配套建设粪污处理池1210m3,其中集粪池100m3、盖泻湖式沼气360m3、暴晒池550m3、稀释池200m3,配套购置固液分离机1台,建设干湿分离棚和粪污灌溉管网,将干粪及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变废为宝用于生产有机肥,沼液用于灌溉农田,实现粪污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同时,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等项目建设为契机,全面建立粪污到田间地头的灌溉管网,解决粪污资源化利用“最后1公里”的问题,实现生猪养殖和环境保护双赢,生猪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0.28%。
三、加快完善生猪全产业链
县生猪全产业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生猪全产业链建设。一是扩充养殖规模保障生猪供应。依法科学划定禁养区,对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规定及时进行调整,全力保障生猪产业发展用地。积极与正大、金驰阳协调,适当让利养殖户,适时调整生猪代养费用,增加代养户的收益,提高生猪代养积极性。出台《梓潼县生猪填槽补栏复养技术指南》,指导养殖场及时填槽补栏。今年以来,积极服务养殖场(户)跨县“点对点”调入仔猪6万余头,新审批生猪代养场46栋,新审批配套种猪场1个。二是完善加工体系提升产品价值。成立工作专班,加快推动正大50万头生猪屠宰厂落地建设,该屠宰企业生猪来源为正大集团在我县代养场的全部生猪,真正实现变“调猪”为“调肉”,将更利于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和肉产品质量安全。将生猪产业发展战略同屠宰分割品和猪肉制品发展战略相结合,把市场走势及要求通过加工、屠宰、分割环节及时反馈至养殖体系,促进生猪产业链实现有效发展和价值最大化。三是发展配套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加快正大18万吨配套饲料厂建成投产,加快落实金驰阳饲料厂建设用地,加快新建3家兽药企业正式建成投产。
四、建立健全利益共享联结机制
一是提高村集体收入。县财政匹配生猪产业扶持周转金作为村集体启动资金,与村内有养殖意愿的农户按照1:3比例投资修建生猪代养场,推动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二是带动贫困户增收。继续支持贫困户加入运行成熟的“1+5”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修建生猪扶贫代养场,贫困户每年按期按股分红,形成收入稳定、良性循环、防止返贫的良好局面。同时鼓励贫困户将土地、林地流转给养殖场,按照市场价格收取租金,实现多渠道增收。三是解决劳动就业。定期梳理饲料加工、兽药生产、猪肉精深加工等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和代养场用工缺口,对照企业需求举办专场招聘会,提供机械操作、园场管理等长期稳定岗位和代养场清扫、项目基建等弹性用工岗位,促进群众就地务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