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三大目标 落实三大任务做好生猪增产保供

2020-05-21 18:01来源: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农事编辑
生猪增产保供专班成立以来,建立了“集中办公、工作例会、定期报告、考核督查”4项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了全市生猪增产保供“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四大体系,确立了“力争到2022年生猪出栏达149万、自给率70%左右,其中2020年目标任务为产能123万头、存栏56万头、出栏85万头”的总体目标,并将目标任务分区县、分月度下达至各地。下一步将紧盯三大目标,落实三大任务,全力做好生猪增产保供。
  一、立足当前,切实做好生猪增产保供稳价工作
  紧盯“今年年底全市生猪存栏达到56万头,出栏达到85万头,年出栏能力达到123万头”的目标,牢牢守住“生猪供应不脱销,价格不暴涨”的底线。一是抓存量养殖场扩容增产。加强对存量养殖场的指导服务和技术支撑,支持21家具备条件的存量养殖场强化疫病防控、更新设施装备、应用先进技术、科学补栏增养,进一步释放生猪产能。二是抓空栏养殖场复养增养。拟出台空栏养殖场改造提升补助政策,市级财政按照养殖场改造提升总投资的40%给予一次性补助,引导和支持有意愿的21家空栏养殖场 “一场一策” 制定提升方案,实施改造并经动物防疫等评估后符合要求的,支持恢复生猪生产。三是加快推进生猪养殖项目建设。牢牢盯紧省里下达的目标任务,从快从速推进15个现代化大型生猪养殖项目建设。定期通报各地新建项目进展情况,督促各地政府压紧压实属地乡镇和建设主体责任,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推动项目尽早动工、建设、投产,确保完成省里下达的年度目标考核任务。
  二、着眼长远,加快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转型
  把握好这一轮生猪产业布局优化的契机,以大型生猪养殖场建设为引领,带动现有规模养殖场提档升级,实现生猪养殖行业整体转型,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优化主体结构。坚持“六化”引领,确保新建养殖场走“生产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管理先进、防疫规范”高质量发展之路,带动中小规模养殖场稳步扩大规模,实现养殖主体“小变大、大变强、强变优、优变智”,为以后生猪产业持续向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多渠道支持生猪养殖场改善基础设施装备,提升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加强生猪排泄物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指导,集成推广一批先进技术、装备和模式,完善畜禽粪污还田利用标准,打通还田利用渠道。三是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支持生猪养殖、种猪繁育、饲料生产、屠宰加工等龙头企业,通过联合、收购、托管、订单等方式,在市域范围内加快全产业链发展。引导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在生产集中区域就近配套建立屠宰加工产业,形成养殖与屠宰加工相匹配的产业格局。四是加快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抓紧出台《我市生猪新增产能奖补资金项目实施方案》,对生猪养殖大县和符合“六化”要求的新建、改建主体实施综合奖励。优化生猪政策性保险,提高保额、扩大规模,探索生猪重大疫情防控方面的商业险种。五是切实保障生猪养殖用地。“一场一策”为新建生猪项目提供精准服务,重点做好新建猪场的用地审核工作,指导各地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时预留空间,优先保障生猪养殖用地。
  三、持之以恒,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情
  一是落实重大动物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按照“外堵、内清、严防”的思路,紧盯重点区域、关键环节,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严格落实动物疫病防控主体责任,指导规模养殖场进行“外闭环、内分区”模式改造,构筑生物安全屏障。二是提升重大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加快畜牧兽医机构改革,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县、乡三级畜禽防疫服务机构职能。增加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投入,改扩建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水平,提升非洲猪瘟等优先防治病种检测和分析能力。建立区域性车辆洗消中心,改造提升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和基层防疫人员的免疫、检疫、消毒等防疫装备。三是开展畜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以“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工作机制,开展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