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落幕 这些提案或将影响养猪业 养猪人赶快关注一下!

2020-05-29 22:15来源:中国畜牧网   作者:农事编辑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的两会和以往有所不同,召开时间由每年的三月推迟到了今年的5月22日,会期较往年也缩短了七天。5月28日,今年的两会正式闭幕,在两会期间,来自34个界别的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肩负责任和使命,齐聚一堂建真言、谋良策。
  生猪问题一向是三农发展的大问题,今年两会上生猪再次成为农业热点话题。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生猪稳产保供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要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2020年年底前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生猪问题再次被提起,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表示,关于当前生猪生产供应形势可以用“两句话”形容:
  第一句:当前生猪生产恢复势头不错,实现今年的生猪生产目标可以预期。
  其中,作为生猪生产的核心指标,能繁母猪存栏量自去年10月开始已止降回升,连续7个月恢复增长,至今年4月,母猪存栏量较去年9月增长了18.7%;生猪存栏也出现连续3个月增长。
  第二句:生猪生产完全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各方面工作不会放松。
  农业农村部将继续抓责任落实、抓政策扶持、抓大带小、抓非洲猪瘟防控。目前已下达各地生猪生产恢复目标任务,同时将落实好19条扶持生猪生产政策,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继续严防严控非洲猪瘟,建立常态化的防控机制,加快非洲猪瘟疫苗的攻关和研制。
  在中国生猪市场,中小养殖场和散户占据了绝对规模。据韩长赋介绍,目前国内规模场饲养的生猪占52.3%,中小户饲养的占47.7%。根据《中国畜牧年检(2016)》,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场数仅占0.0007%。
  近年来,中国的规模化猪企正在快速扩张,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政府环保拆迁猪场”政策的推动,也让越来越多中小养殖户逐步退出。非洲猪瘟疫情则是又一个让散户主动或被动退出生猪养殖业的强大外力。
  非瘟和环保重压下,散户的生存处境艰难,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为散户发声:绝对不能放弃散养户。
  政协委员李云才:今年碗里不缺肉,要让散养户“不掉队”
  数据显示,在我国生猪生产行业中,规模化养殖占比达到52%左右,其余都是分散养殖。适度发展规模化养殖能够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但在同等条件下,散养户在市场占有、成本控制方面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根据以往生猪生产周期性规律,如果猪肉价格下行,中小养殖户生产积极性容易受到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李云才说,生猪生产在追求规模效应的同时,要做到让中小养殖户“不掉队”:“让小农户进一步与龙头企业、规模养殖户通过合作社形成利益连接,更好地促进分散养殖户在效益上有提升,有更好的发展。特别是在疫情的影响下,能够保证他们有好的收入、好的期待。”
  大社、小户利益共享。李云才说,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带动、让利于散养户,对散养户在政策上宽限,在管理上、利益分配上帮一把,散养户能够获得应有的收益。
  从长远来看,实现生猪生产提质增效,需要建立长效持久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种机制主要体现在行业发展能力要与满足市场需求匹配,通过政策扶持、产业链支撑、科技保障以及发展配套工业,促进它的可持续性。“政策要保持相对的连续性、稳定性,不至于出现大的调整。千方百计解决‘猪周期’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那么稳定肉类的供应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李云才表示。
  政协委员乔晓玲:中小散户占很大比例,不可能被完全放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副所长乔晓玲建议,可在养殖集中区专题研究和生猪限养禁养区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发布全国生猪产业 “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导各地确定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和中小散养户的布局。
  乔晓玲指出,我国生猪养殖产业中,中小企业仍占较大比例,不可能被完全放弃。但经历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也可看出,中小散户基础性生产设施较为薄弱,不像大企业在人员调控、生产资料调控、基础设施的抗风险能力上都比较强,经不起风险冲击。
  今年两会,乔晓玲在提案中建议,可提前组织力量制定全国生猪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导各地确定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和中小散养户的布局,为落实中央各项有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不确定具体的养殖布局,就难以安排相应的防疫人员和防疫经费,难以落实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方案。”乔晓玲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加强对中小养殖户的组织化管理,可由当地部门或组织去牵头协调,带动中小养殖户与大规模企业的合作,弥补其在养殖或屠宰方面的缺失,实现互利共赢。
  在乔晓玲看来,明确生猪限养禁养区、养殖集中区、中小散养户布局,将进一步推动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打通环评、用地、信贷等瓶颈环节,做好饲料生产保障工作,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为奶业、禽类、牛羊等生产的扶持政策和结构调整确定空间。而在未来,生猪养殖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养殖技术都应该有更大创新,同时可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水平,为规模化养殖建立追溯体系,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徐建贤代表:生猪稳产保供宜划定稳定可养殖区
  今年全国两会,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连麦镇长岗村种养专业户徐建贤代表带来了涉及划定稳定可养殖区用地和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的议案和建议。
  徐建贤认为,生猪稳产保供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稳定肉品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划定稳定的可养殖区用地,一方面能使养殖户放心投资养殖项目,另一方面可保证肉品供应稳定市场秩序。现在虽然鼓励养猪,但农民最怕政策不稳定,养猪户信心不足“不敢养”,发展养猪积极性不高、发展规模养殖“没地养”或用地难。他建议,划定稳定的可养殖区用地,大力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激活养殖户的投资信心。
  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在国家层面设立生猪产业发展母基金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今年两会提案中重点关注养猪产业,提出了加大金融机构支持以及养殖模式改革等建议。一场新冠疫情让各行各业受到重创,叠加非洲猪瘟疫情,生猪产业遭到了“双疫情”的影响,2019年我国生猪存栏同比下跌27.5%。在此背景下如何重振猪产业?刘永好向两会提交的《关于双疫情影响下加速恢复生猪产能,实施综合性提振复产措施的提案》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为促进在双疫情压力下加速恢复生猪产能,刘永好建议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国家层面设立生猪产业发展母基金或发行特殊国债,并投资于专项子基金的方式,放大财政资金引导产业发展的效果。他认为,非瘟加速中国养猪业转型升级,规模化养殖成为主流,金融支持也应改变过去小额补贴到户的方式,应时代变化而变。
  刘永好表示,生猪产业发展母基金重点支持因非瘟引发的生猪养殖行业整合和保供任务中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规模化、现代化、环保型生猪养殖基地建设,以及以生猪养殖为核心,涵盖饲料、屠宰、中央厨房、食品深加工等环节在内的产业链建设。近期中央提出将“发行特别国债”,用于防疫抗疫等用途,也建议考虑划出一定额度,专门用于重点支持规模化养殖项目,以克服双疫情下的复产不利因素,促进生猪产业投资与产能加速恢复。
  与此同时,刘永好还在提案中建议,支持养猪用地“聚零为整”,适当推广聚落化养殖模式;鼓励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加大养猪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跨区域协调,适应产能恢复期的跨区域生产布局需要。
  全国人大代表、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五举措加快养殖业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指出,目前我国传统养殖业正处于向现代畜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变革期,非洲猪瘟的发生给养猪业带来了重大影响,行业仍面临着生物安全水平低、生物安全基础设施薄弱、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充分、养殖设施用地紧张等问题。
  而加快养殖业转型升级,构建行业节约高效、种养循环、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对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以及推动乡村振兴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对此他在今年两会提出五项具体举措建议,以加快国内养殖行业的快速转型升级。
  首先,鼓励养殖行业加强科技研发,实现智能化养殖。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未来养殖业将会在机械化、自动化的基础上智能化,大数据智能化养殖也成为养殖业转型升级的趋势。
  “建议加大对养殖业引进高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鼓励畜牧企业探索智能化养殖,实现智能养殖。对于重复、机械、简单的养殖环节,完全可以由智能机器代替,不仅提高劳动效率,又有利于疫病防控。”秦英林表示。其次,是加强生物安全防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防控水平,保障生猪产能恢复。
  “我国生猪养殖以中小养殖户为主,整体防控水平、防控意识相对落后,防控装备设施简单,无法有效防控疫情。”秦英林指出。
  对此他提出建议,提升区域防控能力,建立县级检测中心、饲料原粮烘干设备、车辆洗消中心、无害化处理中心等防控设施,提升防控,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将畜禽专用运输车、疫病防控设备纳入农机装备补贴范围。
  再次,构建构建种养循环结构,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样十分重要。
  秦英林建议,当前我国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规模化程度及养殖水平显着提高,同时养殖粪污也大量集聚,应鼓励和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构建种养循环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此外,秦英林带来的提案还涉及推广引导使用有机肥,全面推动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以及明确生物安全防控用地按设施农用地管理,在县域中允许点状使用土地,保障防疫用地需求等方面。
  如养殖业由传统粗放型快速向现代化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更高环保标准要求和更高等级的生物安全防控要求。
  作为配套,秦英林建议,将与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套的有机肥生产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区域洗消中心等环保和防疫设施用地明确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允许在养殖场外一定范围内分散布点建设上述环保和防疫设施。
  全国人大代表唐慧娟建议出台支持生猪和肉鸡产业恢复发展相关政策
  “‘非洲猪瘟’与‘新冠肺炎疫情’前后叠加,对生猪和肉鸡生产影响巨大。”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海门市海盛生猪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唐慧娟带去的《关于出台保障肉类供应、加大扶持生猪和肉鸡产业稳定发展的建议》受到关注。为了推进生猪及肉鸡产业尽快恢复发展,唐慧娟经过前期走访、调研,建议国家设立生猪、肉鸡生产专项扶持项目,对生猪和肉鸡养殖场、孵化厂、饲料厂和屠宰加工厂等畜牧业生产重点项目,进行专项扶持,采用先建后补的方式结算;同时,加大对生猪和肉鸡产业的政策倾斜力度,尤其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扶持政策上予以保证。例如,在中央预算内基本投资项目、数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中央财政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此外,她还建议合理规划设施农用地,对各地科学确定畜产品最低自给率,推行鸡肉储备,做好科普宣传,“建议政府像收储猪肉一样,把鸡肉纳入国家储备,这样可以在市场低谷时保护行业,在市场高价的时候平抑物价,对保护肉鸡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佳惠百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小红建议:全面禁止活畜禽调运,全面推行肉类冰鲜上市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李小红正式向“两会”提出建议,建议全面禁止活畜禽调运,把调“活”改为调“肉”。李小红代表认为,随着冷链物流的发展,现在我国已经具备全面推行肉类冰鲜上市的条件了,而且冷鲜肉比热鲜肉更营养更安全。另外,冷鲜上市有助于撬动相关产业链,若猪牛羊禽全品类实行冷鲜上市,将有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相关链条产业如屠宰、冷链储存及运输、生鲜电商等也会迎来蓬勃发展的机会。李小红代表建议制定肉类冷链流通攻坚战全国统一方案,强制性将冷鲜肉流通配送体系建设,作为冷链物流重点支持发展范围,纳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规划和应急物流重点建设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刘木华:建议推出生猪期货有利于缓解猪周期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建议推出生猪期货,鼓励更多人研究生猪养殖,让供需信息更为透明,有利于缓解猪周期。刘木华认为,造成猪周期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一是当前国内养殖行业供需双方的信息相对不透明;二是生物安全原因,包括非洲猪瘟等都会使价格发生波动;三是生产模式以及生态环保政策影响等。
  “猪周期难破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供求关系数据无法准确掌握。”刘木华建议推出生猪期货,鼓励更多人研究生猪养殖,让供需信息更为透明,有利于缓解猪周期。
  刘木华建议,要下大力气促进生猪养殖户、企业与政府部门合作,推动生猪全产业链准确数据的采集,打通信息孤岛,形成大数据体系,加快国家层面的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为相关方面应对市场变化及时预警提供依据。
  “要着力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建立国家层面专业组织直接监测重大疫病(如非洲猪瘟、蓝耳病、口蹄疫等)的机制,负责随时随地收集疫情信息,防止瞒报漏报,及时发现地方领导担当不力、瞒报疫情问题。”刘木华表示,还要加快生猪行业生产、管理标准化及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认证等工作,着力解决生物安全防控中技术和人才缺乏难题。
  虽然距离生猪生产完全恢复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通过压实责任、政策扶持、纠正不合理的禁限养政策、抓大帮小、常态化防控非洲猪瘟等措施,相信生猪生产供应形势一定会明显好转。
  文章来源:节选自央广网 、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综合新闻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