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站不起来或走路腿拐是咋回事儿?

2020-08-20 17:17来源:   作者:

 

患猪卧地不起,抓住尾巴尚能站立但行走困难为“腿拐”,抓住尾巴不能站立为“瘫痪”。
腿拐因疼痛,多因骨骼、肌肉、韧带、肌腱(俗称“筋”)、关节和蹄部受损引起;
瘫痪因神经,多因神经中枢、神经肌肉接头或运动神经机能障碍而引起。
 
 

 

一、腿拐

 
 
 

1.从损伤部位辨别猪腿拐的病因

(1)骨骼:

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主要由胶原蛋白等有机物和磷酸钙等无机物组成,前者决定骨的韧度,后者决定骨的硬度。
骨骼受损常见于:
① 转群时外力引起的骨裂、骨折,表现疼痛、肿胀、皮下淤血、拒不站立;
② 圈舍湿滑引起的胯骨脱臼,表现一侧臀部隆起,驱赶尚能行走,喜卧;
③ 钙磷代谢障碍引起的骨软症或佝偻病,表现走路蹒跚,无压痛,体格畸形等。

(2)肌肉:

肌纤维(肌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肌小节,由肌凝蛋白(粗肌丝)和肌动蛋白(细肌丝)相互缠绕形成,两者相互滑动,完成肌肉收缩动作。
肌肉受损常见于:
① 负重(如本交时公猪体重过大)或滑倒导致肢体极度伸展而引起拉伤,表现局部疼痛、压痛,肌肉紧张、发硬,有时伴随有血肿,行走困难;
② 剧烈运动导致的肌肉痉挛(俗称抽筋,肌肉持续不自主的强直收缩),表现突然卧地、挣扎,强制站立并继续运动后,跛行现象逐渐减轻;

(3)韧带或肌腱韧:

两者区别,二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结构,韧带是白色带状结缔组织,质地比较坚韧,有弹性,用于骨头与骨头之间的连接,并能够固定肝、脾、肾等脏器的位置;
而肌腱是肌腹两端的索状或膜状的致密结缔组织,用于骨头与肌肉的连接;肌腱可以由神经传导电信号而韧带不能。
韧带和肌腱损伤常见于:
 
咬架或驱赶奔跑时摔倒造成的拉伤,表现弯曲受限,有明显压痛和僵硬拉紧感,伴随组织内出血或血肿;

(4)关节:

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实现骨与骨之间的间接连接。
关节受损常见于:
① 链球菌、猪丹毒等引起的关节炎症,表现关节处有疙瘩,有压痛,严重时蓄脓,时间较长则造成骨骼变形;
② 副猪嗜血杆菌等引起的关节腔积液,表现整条腿肿胀,行走时屈曲困难,呈鹅形步伐;
③ 劣质蛋白原料引起的痛风,尿酸盐在关节腔沉积,表现关节粗大,行走时小心翼翼。
④ 爬圈引起的关节扭伤,表现关节肿胀,剧痛,活动受限,关节皮下淤血但针刺关节内无液体。
⑤ 圈舍阴冷潮湿引起的风湿,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风湿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关节处,表现喜卧、无压痛点,强制运动后症状逐渐减轻。

(5)蹄:

蹄是由死组织外壳和可产生角质素的活细胞组成,包括非常坚硬的角质外壁、硬的蹄底和较软的蹄球角,蹄球角包裹着蹄球,可以缓和蹄部所承受的压力,犹如垫子一般。
蹄角质外壳及角质生成细胞没有血管神经,不能感觉疼痛;真皮层有血管供应角质生成细胞营养,并有神经,能感觉疼痛。
蹄部受损:
多因口蹄疫等疾病因素、生物素缺乏引起的蹄裂及刺伤等蹄损伤及真皮层,猪在行走时,自身的压力会使伤蹄感觉疼痛,表现蹄部不敢着地,跳跃式行走,可查找到具体受伤部位及受伤类型。

2.从诱发原因辨别猪腿拐:

(1)趾蹄破溃:常见于口蹄疫等。
(2)蹄裂或变形:常见于生物素缺乏等营养性因素
(3)创伤型:常见于刺伤、刮伤、咬伤、筋腱或肌肉拉伤,骨骼受损或错位、不恰当肌肉注射等
(4)炎症型:常见于链球菌、副猪、猪丹毒、支原体感染等
(5)代谢障碍型:常见于痛风等
(6)变态反应型:常见于风湿等

3.腿拐的治疗原则:

常用头孢、林可霉素、磺胺等抗生素 + 水杨酸等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模糊治疗
 
 

 

二、瘫痪

 

 
 
 
肢体的运动受神经控制,最低级控制中枢在脊髓、最高控制中枢在大脑皮层,中间还有不同等级的中枢参与,相关神经中枢、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受损,随意运动功能丧失即为瘫痪。
分为单瘫(一个肢体瘫痪)、偏瘫(一侧肢体瘫痪)、交叉性瘫(左前肢右后肢或右前肢左后肢瘫痪)、四肢瘫、截瘫(两前肢或两后肢瘫痪)等。

1.瘫痪的常见类型:

(1)脊髓型瘫痪:如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等,表现损伤平面以下持续性痉挛性瘫痪。
(2)脑型瘫痪:如伪狂犬导致的脑炎等,表现昏迷、呕吐、脑膜刺激征、震颤等。
(3)外周神经受损:如维生素B2缺乏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支配区域运动感觉丧失,表现肌肉松弛、萎缩、反射消失,暂时性瘫痪。
(4)神经肌肉接头型瘫痪:如氨基糖苷类药物中毒等,表现全身瘫痪,呼吸困难。
(5)肌型瘫痪:如母猪产后瘫等,表现精神食欲正常,卧地不起,针刺有反射。

2.瘫痪的治疗原则:

要么找出病因对因治疗,要么淘汰;
为缓解症状模糊治疗常选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 + 曲克芦丁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