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概述:旱地高效油菜农作模式能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以及劳动力资源,有效缓解当地人多地少、粮油争地、农产品需求多元化的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种植养地作物油菜,还可提高土壤肥力,实现种养结合,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二、技术要点
1.油菜种植 油菜选用优质双低紧凑型品种。5月底6月初直播油菜,施足基肥,在蕾薹期和初花期,每亩用硼肥250克、磷酸二氢钾150克对水喷施叶面肥。
2、土壤条件
地块细碎平整,水肥条件好,土层深厚、疏松,通气良好、干湿适度的土壤条件,提倡节水灌溉。
3、栽培技术措施
3.1品种选择 选择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采用风选 、筛选、清水选及盐水选等方法,选用饱满、纯净的种子,播前晒种1-2天。
3.2选地、倒茬 油菜适宜在坡地,偏碱地上也可种植。油菜前茬不宜选择其它十字花科作物,更不宜重茬、迎茬。
3.3 整地 深翻20cm以上,翻后及时耙耱。
3.4播期 土壤温度稳定在5℃以上时播种。具体时间为小满前后播种。
3.5播量 每公顷15kg左右。播种时掺一些细砂或炒熟的秕谷、使下籽均匀。
3.6种肥 每亩施用腐熟的精选农家有机肥2000-3000公斤,或生物有机复合肥75公斤,或高效无机复合肥50公斤,同时配施持力硼0.25-0.3公斤,播种较迟的油菜用尿素3-4公斤作种肥。
3.7 播种深度为2-3cm,不超过4cm。
3.8密度 一般水肥条件好,播种期早,个体生长旺盛,株型松散,分枝部位低,晚熟品种和气温较高,雨水较多的情况下应适当栽稀些,反之宜密。在菌核病严重的地带,应适当增大密度,以提高田间相对湿度,控制蚜虫的繁殖和迁移,从而减轻病毒病的传播和蔓延。行距33 cm,复土2-3 cm,播后骑压。一般的滩水地种植密度为每公顷38万株左右,坡梁地为45万株左右。土壤地力差、肥料投入少的田块可适当增加密度,反之,则应适当降低种植密度。
4、田间管理
4.1苗期 2-3片真叶时,第一次浅锄,并进行疏苗,以防苗欺苗。4-5片真叶(苗高10-13cm)时,第二次深锄,并定苗,株距1-2cm,行距33cm,每公顷留苗40万株左右。
4.2蕾苔期 抽苔前后除草。结合防虫、每公顷喷施1.5-2.25kg磷酸二氢钾。在抽苔至开花阶段。应及时浇水追肥,在苔高8-12cm时,结合灌水追施适量的速效氮肥。
4.3开花期 在开花期应保持土壤湿润。盛花期每隔2-3天采用拉绳方法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前后进行数次。(时间以晴天上午8-10时为宜)
5、收获
5.1 适期收获 当全株全田70—80% 角果呈淡黄色为收获适期。为防止收获时裂角脱粒,选择早晨有露水时或上午或阴天收获为宜。并要随收随运,不宜在田间堆放。
5.2 脱粒 收获后后熟5-7天,即可脱粒,防止炸角裂果。
6、病虫害防治
6.1主要病虫害
6.1.1 主要虫害 小菜蛾、黄条跳甲、油菜蚜虫、花粉蝶
6.1.2 主要病害 霜霉病、白锈病。
6.2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根据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的基本原则,采用以抗(耐)病品种为主,以栽培防治为重点,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将病虫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
6.3防治措施
6.3.1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优化栽培管理措施,减少病虫源基数和侵染机会。实行轮作倒茬,调控土壤养分和土壤病菌.及时拔除田间病株、远距离深埋。
6.3.2生物防治
6.3.2.1充分利用植物源药剂、印楝素、苦参碱,烟碱等。
6.3.2.2 保护和利用瓢虫、草蛉、食蚜蝇等捕食性天敌。
6.3.2.3生物药剂推荐使用:阿维药素、浏阳霉素、武夷霉素、苏云金杆菌(BT)、农抗120、核型多角体病毒、白僵菌、齐螨素、绿菜宝、威敌、多抗霉素等。
6.3.3 物理防治 推广使用高压汞灯、黑光灯、频振灯等杀虫灯。
6.3.4 化学防治 在加强病虫测报和田间调查的基础上,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适时进行药剂防治。所选药剂注意混用或交替使用,减少病虫抗药性,施用农药严格按照GB4285、GB8321(所有部分)执行。
采用性诱剂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采取药剂拌种、减轻苗期黄条跳甲危害。
6.3.5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化肥。
7.经济效益
利用这项油菜栽培技术,由于采取了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综防病虫和开沟排渍等措施,可以亩产干菜籽250公斤左右,会取得较好的收成。
同时,油菜每茬还平均亩产鲜茎叶3000公斤左右。大量的油茶茎叶直接回田后,能明显地改善土地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还可减少下茬的肥料投资,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