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作物生长多数品种用水量较大,而水稻又是用水量非常多的作物。根据水稻植株各个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适时补充水分,既能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又节约了用水。对水稻以下几个生育期的水分管理,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插秧期
插秧期保持1-2厘米水层,以保证插秧质量。
2、分蘖期
分蘖期要求浅水与湿润相结合,只保持1-2厘米浅水层。浅水层可以提高水温和地温,增加茎部的光照和根际的氧气供应,加速土壤中养分的分解,为水稻分蘖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层过深,妨碍土温上升,土壤通气不良,影响根系生长。
3、分蘖末期
当田间总苗数达到计划产量所要求的有效茎蘖时,就应及时排水晒田,通过晒田可以减少灌水量、蒸发量和渗漏量。同时控制无效分蘖,巩固有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土壤氧气,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根系生长。
4、孕穗期
幼穗分化到抽穗期是穗器官建成期,特别是在抽穗前10-14天,正是花粉母细胞形成和花粉粒形成期,也是水稻一生生理需水的高峰期,此间田内水层应保持4-5厘米。
5、抽穗期
水稻抽穗开花要求空气的相对湿度为70-80%,因此,田内要保持3-5厘米水层,除能直接保证生理需水外,还能调节土温,增加空气湿度,此期受旱将延迟抽穗和抽穗不齐。湿度过低,花粉和柱头受旱、失水不能进行正常授粉,易形成瘪粒。
6、灌浆期
抽穗后,水稻开花受精,籽粒灌浆,要求干干湿湿,以湿为主,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出穗后20天内,采取间歇性灌溉,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满足水稻生理需水,田间不可缺水,也不宜灌水过多。
7、腊熟期
水稻进入黄熟后,需水量逐渐减少,前期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80%左右。适当延迟排水,增加土壤湿度和温度,延缓叶片衰老,增加粒重。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