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后水稻恢复生产技术措施

2016-05-23 18:00来源:中国农业推广网   作者:

  1、开沟排水、控水。要及时安排农机动力和人力,指导农民清沟排洪排涝,排除积水。稻田尽快让水稻的叶尖露出水面,排水要彻底,促进根系尽快生长。如果在阴天,可采取一次性排水;如遇烈日高温天气,应先使稻株上部露出水面,再在下午排掉稻田积水。稻田积水退后,田间水分仍处饱和状态,应及时疏通沟渠,降低地下水位。

  2、扶正倒伏禾苗。用手逐株把倒伏稻苗扶起,并培土定根;只要没有完全倒伏到地面的水稻,都可以通过人工捆扎成小把的办法挽救。可以用尼龙绳也可以用杂草捆扎。灾后水稻叶片上往往附着一层泥沙,待晴天日出,叶片发白时,可用绳子在叶片上轻轻拉一下,把叶子上的泥沙抖掉。或者用喷雾器喷洗、水漂稻株上的泥沙等杂物。

  受淹后的稻田不宜深水管理,尽量采取湿润管理,采取干干湿湿的灌溉方法,露泥促根,降低田间湿度,减少水稻发病的可能性。既保证稻株用水需要,又保证土壤通气,促进上部节位根系发生数量多、活力强。灌浆结实后期,注意避免过早断水。

  3、适时适量增施肥料。水稻受淹期间,稻株营养器官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出水后根、叶、蘖重新恢复生长,需要大量的矿质营养,加之原有稻田肥料流失较多,因此,追肥要快,用量要足,以促进稻株尽快恢复生长。一般田块每亩可用尿素4~6公斤加氯化钾3~4公斤撒施。对于禾苗生长茂盛、长相浓绿的高产田块不应施肥,因为禾苗吸肥过量,会造成组织松软、贪青、易感病虫和易倒伏,也会造成减产。但必须及时开沟排干积水,实行湿润灌溉,减少高产田块田间湿度,提高水稻抗逆性和产量。

  4、及时防治病虫害。洪水过后,很多叶片出现伤口,很容易引起病害。水稻受淹后,叶片受伤,植株抗病力降低,且田间温湿度适宜病虫的生长蔓延,易引起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螟虫、稻纹枯病、稻瘟病、稻细菌性条斑病等病虫害的大发生,应特别注意防治。

  稻飞虱:可选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4克/亩,或5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2~4克/亩,兑适量水均匀喷雾。

  稻纵卷叶螟:可选用20%氟苯虫酰胺悬浮剂6.7~10克/亩,或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12~15毫升/亩,兑适量水均匀喷雾。

  稻螟虫:可选用20%氟苯虫酰胺悬浮剂5~10克/亩,或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75~100毫升/亩,兑适量水均匀喷雾。

  稻纹枯病:可选用20%井冈霉素可溶粉剂30~50克/亩,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20~25毫升/亩,兑适量水均匀喷雾。

  稻瘟病:可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5~30克/亩,或20%稻瘟酰胺悬浮剂50~67毫升/亩,兑适量水均匀喷雾。

  稻细菌性条斑病:可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125~160毫升/亩,兑适量水均匀喷雾。

  5、补播改种。 “立夏小满正栽秧”,因水淹、冲毁造成死苗甚至绝收的稻田和秧田,要及时做好补播改种工作。目前正是一季中晚播种育秧时期,各地要千方百计选用杂交良种,力争稳产高产。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