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的症状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地上各部位均可染病,尤以抽雄期表现明显,被害部生出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初期瘤外包一层白色薄膜,后变灰色,干裂后散出黑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孢子。叶上易产生豆粒大小瘤状堆,雄穗上产生囊状瘿瘤,其他部位则形成大型瘤状物。
该病原为玉蜀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厚垣孢子卵圆形或球形,壁厚,茶褐色,表面具细刺状突起,大小8—13×3—13微米。在玉米体内、外结合双核菌丝后,才能在寄主组织内迅速发育,刺激生瘤,产生厚垣孢子。
该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是以厚垣孢子在土壤或粪肥中,或随病残体及种子留在土壤内越冬,厚垣孢子越冬后先产生担孢子或次生担孢子,借气流或雨水及昆虫传播,从寄主幼嫩组织的表皮或伤口侵入,刺激寄主细胞膨大,经2—3周形成瘤状物,20—24天后菌瘤里产出厚垣孢子,菌瘤破裂散出大量黑粉,进行再侵染,一年可侵染多次。高温干旱或氮肥过多易发病。侵入适温20—35℃;厚垣孢子萌发适温26—34℃,最高36—38℃,最低8℃;担孢子萌发适温20—26℃,最高40℃。
主要防治方法有:(1)甜玉米易染病,尤其要注意选用抗病品种。(2)重病田实行2—3年轮作。(3)田间出现病瘤后,及时清除并深埋,适时深耕以减少初侵染源。(4)种子处理,用20%三唑酮乳油1000毫升,拌入25公斤种子,或2%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克,拌20公斤种子,或用0.2%硫酸铜拌种,或用0.1%的抗菌剂401浸种,可减轻为害。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