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霉病是棚室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一旦发生,很快蔓延成灾。感病品种一般染病减产20%—30%,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毁棚。
【症 状】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花和果实。叶片正面出现淡黄或淡绿色病斑,边缘不清晰。在叶片背面对应位置,初生灰白色霉状物,后变成灰褐色或紫褐色茸状霉层,中部密集,边缘稀疏。在高湿条件下,有时叶片正面也生有霉状物。病株的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时全株叶片卷曲干枯,病株枯死。此时可能与晚疫病的后期症状混淆,造成误诊。
幼茎、果柄上也可产生类似病斑,严重时枯死,幼果脱落。果实甚少发病,田间适宜时,果实从蒂部发病,向周围扩展,形成圆形黄褐色病斑,略凹陷而发硬。有时果面上形成黑色不规则形斑块,果实硬化,表面密生紫褐色霉层。
【病原菌】番茄叶霉病病菌Fulvia fulva (Cooke) Ci.ferri只危害番茄。在蔬菜病害的病原菌中,番茄叶霉病病菌的致病性分化最频繁.也最复杂,存在许多生理小种。这给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使用带来很大困难。
病原菌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2℃,适温20℃~25℃。相对湿度95%以上,适于病原菌分生孢子产生和荫发,相对湿度90%以下不萌发。
【发病规律】 叶霉病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地表越季,棚室薄膜、支柱、架材上也粘附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番茄种子表面和种皮中也可能带菌传病。当季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飞散,或随农事操作而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病情加重。
棚室栽培的番茄在晚秋、冬季和春季都可发病,以晚秋和春季最重。北方春大棚在5~6月份,秋延后栽培在9~10月份是发病高峰期。如果冬季棚室内温度偏高,叶霉病可提前流行。棚室内高湿重露是最重要的发病因素。栽植密度高,浇水不当,通风过晚,或遭遇连阴雨时,棚室湿度高,发病多。结果期脱肥,植株衰弱,发病加重。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耐病品种对叶霉病的抗病育种工作很有成效,已育成的抗病、耐病品种较多,目前保护地种植的番茄品种大多数抗叶霉病,其中包括中杂7号、中杂8号、中杂9号、双抗7号、毛粉802、佳粉10号、佳粉15号、佳粉17号、佳红、申粉3号、苏保l号、皖粉1号、鲁粉2号、辽粉杂3号、沈粉3号、红杂25号、早丰、东农707等。
由于叶霉病病茵有多个生理小种,各地小种区系并不一致,叶霉病病菌还不断发生变异,产生致病性更强的新小种,因而抗病品种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表现可能不同。新小种的出现还会使抗病品种失效,成为感病品种。例如,1987年后在北京市推广了抗叶霉病的番茄品种双抗2号,但3年以后,就因出现新小种而感病。近年含Cf5抗病基因的番茄品种佳粉15号和中杂9号等也有发病,这表明出现了能侵染Cf5基因番茄的新小种。
2.加强棚室管理重病棚室应停种番茄,换种瓜类或其他蔬菜3年以上,以降低土壤中菌源基数。为消除初侵染菌源,棚室(包括架材)在使用前应进行消毒。消毒方法有多种,可用有效药剂喷洒,也可用硫黄粉熏闷,还可施用45%百菌清烟剂。
播种前用52℃~55℃温水浸种20分钟。萤床选用无病虫壤土,清除各种作物病残体。播前用多菌灵或万霉灵等药剂进行苗床消毒。
生长期间加强棚内温湿度管理,预防高湿低温,适当控制浇水,尽量减少浇水次数,浇水后及时通风降湿,连阴雨天和发病后控制灌水,减少结露时间。要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杈,清除棚膜上的灰尘,以利于通风透光。实施配方施肥,避免氮肥过多,适当增加磷、钾肥。
高温闷棚对抑制病原菌有一定作用。选择晴天中午时间,密闭棚室,使温度升高到30℃~33℃或更高,保持2小时左右,然后逐步通风降温。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