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茎、花、叶柄和果实,尤以叶缘及未成熟果实最明显。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
1、叶片染病:由下部老熟叶片先发病,再向植株上部蔓延,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圆点斑,扩大后病斑暗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将病叶对光透视时可见病斑周缘具黄色晕圈,发病中后期病斑变为褐色或黑色,如病斑发生在叶脉上,可沿叶脉连续串生多个病斑,叶片因病致畸。
2、茎染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点,扩大后病斑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边缘稍隆起,呈疮痂状。
3、果实和果柄染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点,稍大后病斑呈褐色,圆形至椭圆形,逐渐扩大后病斑转成黑色,中央形成木栓化疮痂。
4、苗期染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暗褐色斑,周缘具黄色晕圈。
另外,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区别于细菌性疮痂病的是果实不腐烂,茎杆、叶片发病,维管束系统、木质部不变褐色。
二、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称丁香假单胞菌番茄叶斑致病型,属细菌。菌体短杆状,直或稍弯,单细胞,革兰氏染色阴性,能产生绿色荧光,可使明胶液化,使蔗糖产酸。病菌除侵染番茄外,尚能侵染茄子、辣椒、龙葵、白花曼陀罗和毛曼陀罗。
三、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以带病种子越冬,这是向新菜区传播的主要途径,播种带菌的种子,幼苗期即可染病。此外病菌也可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病菌在干燥的残余组织内可长期成活,并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田间发病后,病原细菌通过雨水反溅、雨露或保护地棚内浇水等传染途径,在植株表面具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从植株自然气孔或伤口侵入,在寄主的薄壁组织细胞间隙繁殖蔓延,破坏寄主细胞并进入细胞内,在田间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加重危害。
四、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病规律
1、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18-28℃;最适发病环境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育苗末期至定植坐果前后。发病潜期7-15天。15℃以下、30℃以上基本不发病,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7-30℃。
2、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是近年发展保护地生产后出现的新病害,发病的年份多为早春温度偏高、多雨;棚室地处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浇水使用河道污水、关棚时间过长易感病。适宜发病的栽培条件为20-25℃的温度;植株表面有水滴或湿润状态,是导致发病的重要条件。
另外向阳面的果实易感病,特别是日灼受伤的果实容易感病;棚边缘的植株易受强风雨打、造成伤口而发病重。管理粗放,浇水多,排水不良,雨后积水,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会加重病害发生。
五、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措施
1、选用无病种子。
2、种子处理。种子在播前要做好种子处理,可用55℃温汤浸种10分钟后移人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
3、茬口轮作。重发病田块提倡与其他作物实行2-3年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
4、加强田间管理。开好排水沟系以降低地下水位,合理密植,适时开棚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浇水要用清洁的水源。
5、清洁田园。发病初期及时整枝打叉,摘除病叶、老叶,收获后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保护地灌水闷棚,高温高湿可促使残余组织的分解和腐烂,降低病原菌的存活率,减少再侵染菌源。
6、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次,药剂可选海正-必绿悬浮剂500倍液预防,或用耕升(琥珀肥酸铜)500倍喷雾治疗。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