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植保总站提醒,防控小麦赤霉病要——
选用耐抗品种适期适量播种
记者 喻寒松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频发严重影响到我省小麦品质和产量,对农户种植收益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安徽省植保总站近期制定了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方案,要求从从秋种入手,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并举,把小麦赤霉病防控贯彻于小麦生产全过程,促进小麦生产稳定和质量安全。
据安徽省植保总站防治科郑兆阳科长介绍,为优化小麦生产布局,稳定沿淮淮北主产区小麦种植,淮北地区要扩大 “小麦—大豆”、“小麦—蔬菜”连作等模式,沿江地区扩大“小麦—油菜”、“小麦—蔬菜”等模式。农户要应用抗(耐)性较强的品种,沿淮淮北压缩感病品种面积,淮河以南压缩中感品种面积,全面提升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降低病害流行风险。同时,农户要兼顾选择对小麦白粉病、锈病的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农户还要选择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使用苯醚甲环唑、苯醚·咯·噻虫、咯菌腈等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减少病菌侵染,兼顾根部病害和地下害虫防治等。
淮北小麦赤霉病重发区推行土壤深翻和秸秆深埋,通过土壤深翻把秸秆掩埋在20厘米以下土层,辅以腐熟剂加快秸秆腐熟速度,恶化病虫害生存环境,有效压低赤霉病等病虫害发生基数,降低赤霉病等重发潜在风险。沿淮以南稻茬麦区大力推广机条播机开沟,改善田间小环境。有条件的地区提倡秸秆回收利用,尽可能降低菌源基数。
小麦种植户要适期适墒适量播种,构建合理群体。合理密植,培育壮苗。皖北弱冬性品种可以适期早播,减轻病菌后期侵染。合理运筹肥水,实行健身栽培,提高小麦抵抗能力。
农户要综合考虑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对赤霉毒素的控制效果、对白粉病和锈病的兼治作用等多方面因素,选择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性好的高效对路农药,提倡使用复配制剂推行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避免或延缓抗药性产生。坚持适期药剂预防,准确抓住小麦齐穗至扬花期(见花打药)开展一次预防,5-7天后开展第二次防治,根据气候变化等视情开展第三次防治。辅助使用植物调节免疫剂和减量增效助剂,如低聚糖素、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激健等,调节小麦生长,提高小麦免疫力,增强抗病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突出把好施药技术关,用足药量,兑足水量,喷准部位(麦穗),提高防治效果。
推广新型高效植保药械,充分发挥现有机动弥雾机和电动喷雾器作用,大力示范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热力烟雾机、智能植保机等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
安徽省农业部门将整合项目资金,统筹小麦“一喷三防”补助经费、重大病虫统防统治补贴经费、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专用品牌粮食绿色增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等,加大对赤霉病防治的资金投入。赤霉病重发地区要落实小麦赤霉病防控专项经费。研究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民间资本以服务的方式投入赤霉病防控。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