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筒喙象是藜麦上的主要害虫,一般年份造成减产10%-20%,严重者减产50%以上;近两年在北京藜麦上大暴发,一旦防治失利,往往造成毁灭性损失而导致绝产绝收。据北京市植保站6月初藜麦种植点调查显示,大兴、延庆、房山、昌平在藜麦种植田发现甜菜筒喙象成虫,而且藜麦茎秆上出现大量产卵孔,表明目前甜菜筒喙象已经进入当年一代成虫盛发期,为此提醒各区藜麦种植户要及时开展藜麦甜菜筒喙象的防治。
成虫形态特征
成虫体色多变。初羽化时黄白色,后变为红棕色,渐而变为棕褐色或深褐色、黑色。成虫翅鞘上被有黄色鳞粉,怕强光,在强光下喜躲藏于土粒、枯叶下或土缝间,有强的假死性。成虫体长9-12毫米,身体细长,覆很细的毛,鞘翅背面散布不明显的灰色毛斑,腹部两侧往往散布灰色或略黄的毛斑。喙略弯曲,散布距离不等的显著皱刻点,通常有隆线;雄虫喙长为前胸的2/3,雌虫喙长为前胸的4/5。触角位于喙中部之前,不很粗。眼卵圆形、扁。前胸圆锥形,两侧略拱圆。腹部散布不明显的斑点,足细长。
主要为害方式
一是以成虫在主茎和分枝上钻穴产卵,形成圆形、椭圆形或菱形小型黑褐色空洞或斑纹,并随组织增生膨大成结,结疤干枯沿边缘裂开,使病菌乘机而入,诱发病害发生,致使叶片凋萎、果穗腐烂夭折。此外,若成虫在苗期(株高10-20厘米)连续钻孔产卵时,亦可导致主茎风折。二是以幼虫在主茎和分枝的内部输导组织中蛀食为害,造成隧道并导致输导组织变褐、坏死,不仅严重影响植株的营养输送,还常常造成主茎风折、侧枝折断、籽实不饱满或形成瘪粒,导致藜麦严重减产。
防治方法
借鉴甜菜筒喙象在甜菜田的研究结果及其发生为害特点,其防治适期应为越冬代成虫出土盛期和当年一代成虫产卵盛期,且应以防治成虫为主。
◆早春杂草是藜麦甜菜筒喙象的先期寄主,后期又成为其较安全的化蛹场所,因此,铲除并彻底销毁田边地头的杂草,尤其是藜麦田周边100米以内的藜科、苋科、蓼科的杂草,可以显著减少藜麦田甜菜筒喙象的虫口数量。此外,适时冬耕冬灌也可明显降低越冬成虫的虫口基数, 减轻来年的为害。
◆一代成虫出现数量较多时,利用其产卵习性和假死习性,以高效氯氰菊酯和康宽喷雾防治。高效氯氰菊酯一般使用4.5%的剂型或5%的剂型1500-2000倍液,或10%的剂型或100克/升乳油3000-4000倍液,在茎秆上及茎基部周边10厘米均匀喷雾。康宽每亩用15毫升,亩用水量为45公斤,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常规喷雾。由于该农药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药剂能穿过茎部表皮细胞层进入木质部,从而沿木质部传导至未施药的其它部位。因此,在田间作业中,用弥雾或细喷雾效果更好。但当气温高、田间蒸发量大时,应选择早上8点以前,下午5点以后用药,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用药量,也可以更好地增加作物的受药液量和渗透性,有利提高防治效果。
注意事项
高效氯氰菊酯没有内吸作用,喷雾时必须均匀、周到。安全采收间隔期一般为10天。对鱼、蜜蜂和家蚕有毒,不能在蜂场和桑园内及其周围使用,并避免药液污染鱼塘、河流等水域。
为避免该农药抗药性的产生,一季作物或一种害虫宜使用2-3次。
相关链接
观食两用的藜麦品种
藜麦为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已有7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藜麦籽粒蛋白含量介于12%-23%之间,远高于水稻、小麦等其它谷类作物。此外,藜麦具有近乎完美的氨基酸组成,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矿物质以及多糖、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唯一的完美营养食品, 被誉为“未来的超级谷物”、“营养黄金”等,可为青少年、新妈妈、高血糖人群、运动人士、瘦身人士、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快速补充能量和营养。除营养价值突出外,藜麦还具有耐寒、耐旱、耐贫瘠、耐盐碱等特性,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将藜麦引入西藏, 2011年以来,国内藜麦市场快速发展。2016年,山西、青海、吉林、甘肃、河北、内蒙古共计推广藜麦15万亩,是2015年的3倍。随着有机食品市场全球化加速,藜麦的市场需求量日益扩大,发展前景看好。
北京市从2015年开始引进种植藜麦,主要种植地区是延庆、房山、门头沟和怀柔。北京水资源紧缺,山地更缺乏灌溉。传统主粮作物耗水多,高产需要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引入具有耐旱脊的作物藜麦,可减少灌溉用水量,将小麦等高耗水作物逐步有序退出,调减玉米等传统作物种植,对于缓解地下水超采的困境,从源头上解决半山区秸秆焚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都市农业也是多功能农业,既要提供优质农产品,同时还应能扩展生态、休闲和观赏服务功能。引入具有可观赏价值的藜麦,为北京生态景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作物。通过进一步开展菜用藜麦栽培技术研究,打造藜麦北京特色;通过筛选特色观赏型品种,实现北京藜麦有粮可吃、有礼可带、有景可看。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