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呈暴发性流行,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公猪不育,新生仔猪大量死亡,育肥猪呼吸困难、生长停滞等,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其中以幼龄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病情最重。
临床症状
新生仔猪。新生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会引起大量死亡,临诊上新生仔猪第1天表现正常,从第2天开始发病,3天~5天内是死亡高峰期。同时,发病仔猪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昏睡、呜叫、呕吐、拉稀,一旦发病,1日~2日内死亡。15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本病,病情严重,发病死亡率可达100%。仔猪突然发病,体温上升达41℃以上,精神极度委顿、发抖、运动不协调、痉挛、呕吐、腹泻,极少康复。
断奶仔猪。断奶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发病率在20%~40%,死亡率在10%~20%,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
剖检症状
主要是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肝脏有时可见白色的坏死斑块,偶见肺水肿、脑膜表面充血、出血。
流行病学
病原属性。该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能引起多种动物的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伪狂犬病病毒在全世界广泛分布,猪是该病毒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
发病季节。该病多发于寒冷季节,以冬春季节多见,其他季节也有发生。
传播途径。伪狂犬病毒主要通过已感染猪排毒而传给健康猪,另外,被伪狂犬病毒污染的工作人员和器具在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空气传播是伪狂犬病毒扩散的主要途径。
鉴别诊断
伪狂犬与仔猪水肿病的鉴别诊断。病原体不同:仔猪水肿病是由定植于小肠的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的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传染病;仔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流行特点不同:仔猪水肿病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发病率15%左右,多是营养良好和体格健壮仔猪发病,多见于春秋季;仔猪伪狂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整窝或整群呈散发性,感染有时呈地方性流行。临诊表现不同:仔猪水肿病虽表现神经症状但体温不高;猪伪狂犬病临诊表现因日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哺乳仔猪4日龄即可发病,表现与水肿病相似的神经症状。
仔猪伪狂犬与仔猪红白痢的鉴别诊断。发病年龄不同:仔猪黄白痢主要发生于1日龄~7日龄,仔猪伪狂犬主要在10日龄后发病。腹泻程度不同:仔猪黄白痢整窝发生,并随着时间推移发病愈多,程度越重;仔猪伪狂犬多为暴发,发病很重,治疗效果差。粪便性状不同:仔猪黄白痢粪便呈黄色、灰白色,有时有黏液或者糊状带有泡沫;伪狂犬多为腹泻病伴有呕吐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很快会出现神经症状。
病因分析
病原因素。伪狂犬病毒普遍存在于环境中,阴暗潮湿、环境卫生差、消毒不严格等因素会诱发该病。
温度变化。仔猪由于机体温度调节能力差,对环境温度需求较为严格,最适宜仔猪生长的温度为25℃~32℃,如果保温措施不到位,造成护仔栏内温度过低或变化幅度太大,都会造成仔猪应激,诱发该病。
初乳摄入不足。如果母猪在配种前接种过伪狂犬疫苗,有足够的抗体水平,仔猪可通过摄入足够初乳获得免疫球蛋白。
管理不到位。没有合理的补饲方案或者补饲不及时,或者出现冷热应激、其他疫病应激等都会导致感染机会增加。
防控措施
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伪狂犬病的措施,以净化猪群为主要手段,实行“小产房”、“小保育”、“低密度”、“分阶段饲养”的饲养模式。
加强母猪产前的疫苗接种,并检测伪狂犬的抗体水平,确保母猪抗体水平在较高水平,母猪分娩后有足够的母源抗体。
加强温度调控。如果母猪健康,仔猪一般在28天内不会出现疫病。一周内保证产房温度不低于28℃、护仔栏不低于30℃,一周后逐渐降低。
消毒灭源。对产房和护仔栏要加强消毒,及时清理产房粪污,并保持环境相对干燥。
强化管理。仔猪出生后要及时吃上初乳,同时降低产房密度,保证环境空气清新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