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分蘖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018-03-10 17:30来源:种植问答网   作者:

  玉米分蘖现象发生的原因:

  1.品种特性。玉米分蘖是禾谷类作物的固有特性之一,不同品种在相同栽培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分蘖特性。比如先玉335玉米杂交种在我县种植时,就表现出较强的分蘖性,一般分蘖达1~3个,而郑单958、浚单20等品种,在正常情况下不分蘖。

  2.干旱影响。玉米生长期严重干旱,造成主茎上部生长发育障碍,往往就会出现分蘖现象。

  3.群体密度的影响群体密度过小,容易发生分蘖现象,这在分蘖性强的品种栽培上,表现最为明显。分蘖性不强的品种在密度太小时,也会出现分蘖。所以合理的群体密度有利于控制分蘖的发生。

  4.病害的影响。玉米遭受某些病害时,也会发生分蘖现象。如遭到霜霉病的为害时,玉米地上部茎节上长出许多不孕侧枝,主茎高大,茎杆较细易于倒状,完全没有经济产量。玉米霜霉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在生长期间遭受低温阴雨,或玉米地发生涝害,以及田间郁闭、日照不足、通风不畅等综合条件所致。

  5.养分不平衡导致分蘖发生。本人通过向我县农户及农业技术人员进行详细调查。结果表明,玉米分蘖现象以前虽偶有发现,但对生产并未造成影响,近几年以来,这一问题已明显对当地玉米生产造成了影响。据对有些地块施肥情况和土地肥力的了解,发现这些地块多因交通不便,多年不施或少施农家肥。当地农户一般也不施底肥,只以尿素等单一的氮素化肥作为追肥施用。追肥期一般在苗期中后期至大喇叭口期间。这种施肥方式,不仅不利于提高土壤的综合肥力,而且在玉米生长苗期的中期,形成养分“断档”。可以推断,玉米幼苗期“三素”供给不平衡,氮素缺乏,是这些地块的共同特点。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断定,养分不平衡也是造成这些地块玉米苗期分蘖的原因之一。

  玉米分蘖的防治:

  1.品种选择。通过试验种植或比较,选择分蘖性弱或不分蘖的品种。

  2.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如株高、叶片夹角大小等,确定合理的群体密度。防止因密度太高造成田间郁闭或因过度稀落导致分蘖发生。一个品种合理的株行距,只能通过试验比较,才能确定。

  3.结合中耕培土人工除去。玉米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产生的分蘖,只能结合中耕利用人工除去。方法是先拔除分蘖,然后进行中耕培土。一般在苗期结合中耕进行高培土可有效抑制分蘖。

  4.改善田间灌排水条件,防止霜霉病等病害发生。种植玉米需注意避开严重遮阴地块或洼地死角,改一般种植为大小行种植,保持合理株行距,确定合理行向,可有效改善田间通风透光状况,预防病害及分蘖发生。

  5.科学施肥。不仅要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和看苗追肥,而且还要注重施肥对土壤肥力的整体影响和长期改良提高,增加土壤对固态养分、水分、气体的调节及供给能力,以增加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减轻因肥分不平衡引起的分蘖现象的发生。在这一点上应当首推重施农家肥,把施放农家肥作为施用化学肥料及其更好地发挥肥效的基础。在此前提下,按作物需肥特性和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用化肥,在苗期应当提前增施追肥,追肥种类以磷酸二氨和尿素为主。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