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栽培技术
1.1选地整地
鉴于黄芩怕涝、喜光的习性,应选择光照充足、无树木遮光、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或淡栗钙土地块。在确定好的地块上用450kg/hm2过磷酸钙、优质腐熟的农家肥75t/hm2加适量钾肥作为基肥,施足。深耕土地25~30cm,耙细耙平后做成宽1.2m的平畦备播。
1.2种子繁殖
1.2.1选种
由于黄芩花期长达2~3个月,种子成熟期很不一致,且极易脱落,需随熟随收,最后可连果枝剪下,晒干收获种子,去净杂质备用。为了减少病虫及田间杂草的危害,应选择优质种子播种,且这样的种子播种后发芽率高,发芽势强,生长整齐,便于管理。具体选种标准为:具原品种优良特征,大小均匀,籽粒饱满,色泽鲜明,无病虫害。
1.2.2种子直播
播种期应以达到苗全苗壮为目的,根据当地条件适当掌握。一般在4—5月进行春播,雨季7—8月进行夏播(适宜于无灌溉条件的地方),冬播可在10月份进行。一般采用条播,按行距25~30cm开2~3cm深的浅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1cm左右,播后轻压。由于黄芩种子细小,为了播种均匀,播时可掺5~10倍细沙混匀后进行,播种量为7.5~11.25kg/hm2。雨季播种5~7d出苗,其他时期若土壤湿度适中,大约15d左右即可出苗。
整地时一定要深耕细耙,地平土细,这是由于播种时覆土不能太厚,常因表土不平或土壤干旱而出苗不全,造成连片的缺苗断垅;播种时如过干旱,播后要及时浇水,苗出全前和苗后一段时间内都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为缩短出苗时间,播种时最好进行催芽处理(将种子浸泡于40~45℃的温水中5~6h,捞出后薄薄摊放在铺有双层脱脂纱布的木制催芽盘内,20~25℃的条件下每天用清水淋洗2次以保湿,待大部分种子胚芽萌动后即可播种)。由于催芽的幼苗脆弱,应播在墒情好的土壤中以抗旱保苗。干旱地区春季播种可用塑料薄膜覆盖留湿保墒,苗圃育苗、大田移栽的方法适合某些特别干旱的山坡地。
1.2.3育苗移栽
一般大田移栽面积与育苗面积之比为5∶1。于4月下旬,选择背风向阳的地块作苗圃进行播种,用种量为22.5kg/hm2;出苗后及时间苗,株距保持5cm左右,加强肥水管理,注意保湿、保温;次年春季土壤解冻后马上移栽大田,株行距9cm×18cm。
1.3扦插繁殖
用扦插育苗法栽植的黄芩产量高、品质好,繁殖季节和取条部位的选择是扦插繁殖成败的关键因素。黄芩扦插在春、夏、秋季均可进行,但扦插成活率以春季5、6月份为高,于雨季对成活苗进行移栽,入冬前形成大苗,即可安全越冬。插条不能用茎的中、下部,应选择进行任何处理的茎尖半木质化的幼嫩部位,成活率可达90%以上。扦插时采用砂、砂质壤土或砂掺蛭石作为基质,按行株距10cm×5cm插于准备好的苗床;剪取茎端6~10cm长嫩茎作插条,除去下面2节的叶,保留3~4个叶片;阴天为扦插最佳时期,晴天宜选上午10:00以前或下午4:00以后扦插;为保持扦条新鲜,要随剪随插,插后每天早晚浇水,但为避免引起扦条腐烂,水量不宜过大;搭建郁蔽度50%~80%遮荫棚,以提高成活率;插后40~50d即可移栽大田,株行距以15cm×30cm为宜。
1.4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除了具有生长快、生产周期短的优点外,且成活率高。采收时选取高产优质植株,切取根头部分供繁殖用,主根留作药用。春季可随挖随栽,冬季可将采收的根头埋在窖内过冬,翌年春天再进行分株。分株时可用刀将根头依照其自然形状劈成若干个单株,留3~4个芽眼于每个单株上,然后按株行距20cm×30cm栽于大田,以提高繁殖系数。
2田间管理
2.1间苗定苗
出苗后要间去过密的弱苗。当苗高6~7cm时,按株距12~15cm定苗,并对缺苗的地方进行补苗,可把过密的苗移来补苗,补栽宜在阴天或午后进行,一定要带土坨移栽,栽后浇水。
2.2中耕
春季需中耕2~3次,需中耕宜浅以不伤药根。
2.3追肥
第一次追肥于定苗后进行,施7.5t/hm2稀人粪尿,6—7月追施450kg/hm2磷酸二铵;分别于第2、3年返青后及封垅前(6月下旬)各追施1次7.5~15.0t/hm2人粪尿;开花期于晴天进行叶面喷雾施肥,用磷酸二氢钾9kg/hm2,分3次进行。
2.4排灌
黄芩耐旱,除遇持续干旱时要适当浇水外,一般情况下不需浇水。雨季则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死苗烂根,降低品质和产量。
3病虫害防治
3.1病害
3.1.1叶枯病
病原是一种在叶片为害的真菌中半知菌。该病多雨高温季节多发且严重,从叶尖或叶缘向内延伸成不规则黑褐色病斑,迅速自下而上蔓延,最后叶片枯死。初为点片发生,若不及时防治可蔓延至全田。防治应于冬季消灭越冬菌源,处理田间病残体;发病初期喷施1∶120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3.1.2白粉病
田间湿度大时易导致白粉病的发生。该病主要侵染叶片,叶的两面生白色粉状斑,逐渐汇合而布满整个叶片,最后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防治应加强田间管理,可撒施0.1%~0.2%可湿性硫磺粉或喷施50%代森铵1000倍液。
3.2主要虫害———黄芩舞蛾
作为黄芩的重要虫害,黄芩舞蛾以蛹在残叶上越冬,幼虫在叶背作薄丝巢,虫体在丝巢内取食叶肉,仅留下表皮。防治首先应清园,并于发生期喷施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
4黄芩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4.1采收加工
黄芩生长到2~3年便可采挖,由于3年生的鲜根和干根中有效成分黄芩甙的含量较2年生的高,且秋季落叶后黄芩甙含量最高,因此一般以生长3年的秋季地上部分枯萎之后为最佳收获期。黄芩根系深长,采收时需要深挖,以避免刨断根条;去掉残茎,晒至半干剥去外皮,捆成小把,继续晒干或烘干。由于黄芩遇水则变绿,暴晒过度则发红,因此在晾晒过程中,不仅要防止水湿雨淋,还要避免过度暴晒,以保证质量。
4.2贮藏
黄芩一般按垛或按件密封贮存于30℃左右,安全水分11%~13%,相对湿度70%~75%的干燥通风的地方。夏季高温季节黄芩易遭虫蛀或受潮变色,一旦发现受潮或轻度霉变品,及时通风、翻垛,并进行晾晒。也可在密闭仓库充CO2或N2养护,不仅可预防霉变和虫害,而且对黄芩成分无明显影响,色泽气味均正常。此外有研究发现,用10000∶1的荜澄茄挥发油密封熏蒸6d,其霉菌含量大大减少,这表明用荜澄茄挥发油熏蒸防霉,具有经济、实用、无残毒等优点。
5市场分析
作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大品种之一,黄芩应用历史悠久,需求量很大,除了作为镇痛消炎、泻火清热的中医配方外,还作为中成药工业的原料而被广泛应用,其提取物黄芩甙、黄芩素作为制药原料,为黄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著名的中成药双黄连系列制剂就是以双花、黄芩、连翘3种中药材为原料生产的;以黄芩、暴马子、满山红为原料的芩暴红系列产品也已成为驰名中外的产品。
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有力地刺激了黄芩市场的发展。据统计,20世纪50—60年代,黄芩的购销量在200~300万kg;70年代增加到400万kg;1983年黄芩的收购量猛增到2100万kg,销售量增加到800万kg。90年代黄芩的价格一直保持在12~15元/kg,近年还呈现上升趋势。我国黄芩的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但经过长期的掠夺性采挖,特别是1983年的超量收购,使大部分山区和草原的黄芩被采挖一空,绝大部分地区的黄芩资源濒临灭绝。所剩野生资源多在边远地区,交通不便、条件恶劣、人烟稀少,采挖困难。另外,近十多年来,北方地区一直干旱少雨,野生资源的恢复缓慢。并且,因黄芩的高额利润,野生资源仍在不断被采挖,继续萎缩,产品质量在持续下降。
不容乐观的市场供应为黄芩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应把握机遇,在地道产区建立黄芩野生资源保护区,逐渐恢复野生黄芩群落,主要采取人工种植、野生生长的措施开展。认真贯彻采、护、育并举的方针,计划采挖,边采边种,经过几年的少采、多种、多养,使黄芩资源形成动态平衡状态,进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此外,推广应用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指导黄芩生产,建立人工种植基地,选育优良品种,以提高黄芩的产量和质量,为药农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