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荔枝蒂蛀虫

2020-01-08 10:19来源:   作者:

龙眼

【龙眼荔枝蒂蛀虫形态特征】:

成虫 为小形细长的蛾子,体长4—5毫米,翅展9—11毫米,体表灰黑色,腹部腹面白色,触角丝状,倍于体长。前翅灰黑色狭长,静止时并拢于体背,左右两翅翅面有两度曲折的白色条纹,相接似爻字纹,后翅灰黑色细长如剑,缘毛甚长,后缘的缘毛长约为翅宽的4倍。前翅最未端的桔黄色区有三个银白色光泽斑,成虫这一特征可与只蛀食幼叶中脉但不蛀果的近缘种尖细蛾(Conopomorpha litchielle Bradly)相区别。

卵 单个散产于果壳龟裂片缝间,直径仅0.2—0.3毫米,肉眼隐约可见。放大镜下可见呈扁圆形、半透明、黄白色。

幼虫 扁筒形,除三对胸足外,腹部第三、四、五节及第十腹节各具足1对,第六腹节的腹足退化。这一特点是细蛾科幼虫与其它蛀果、蛀梢的卷蛾科、亥麦蛾等幼虫的主要区别。幼虫蛀食果核、果蒂者体色乳白,幼虫蛀梢者体色淡绿。

蛹 化于果穗附近的叶面上,外表覆有白色、椭圆形、扁平膜状丝质薄茧。蛹体为被蛹,淡黄色,羽化前变灰黑色。如已羽化,尚可见蛹衣半露于茧外。

【龙眼荔枝蒂蛀虫发生规律】:

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年发生10—11个世代,重叠出现。幼虫依品种熟期先后,自第二次落果后期开始入侵果核,至果实着色熟期只蛀果蒂。为害果实,一个世代历期21—24天,其中卵期2—2.5天,幼虫期7—8天,蛹期8—9天,成虫产卵前期3—4天。雄虫寿命5—9天,雌虫寿命6—16天,一般13天。以幼虫在荔枝、龙眼冬梢内或早熟品种花穗近顶轴内越冬。因营养关系种群数量不高。幼虫孵化从卵壳底面直接蛀入果核,又无转果习性,直至老熟才出外化蛹,因此果期杀虫剂对幼虫难起作用,防治上难度较大。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静伏于寄主树冠内枝条上,极少发现在叶上,受惊时作短暂飞舞即复栖息原树,除采果后依品种熟期转移为害外,很少远飞。

种群数量变动情况有随各品种果实膨大期始陡升至采果后陡降现象。因幼虫以果核为营养者,其茧大蛹重,羽化出的成虫繁殖力强,平均产卵量约160±粒;而采果后只能以蛀食梢髓为营养的幼虫其茧小蛹轻,日后羽化的成虫一般产卵量在十余粒以内。且梢期的幼虫被天敌消灭的机会多,故出现种群数量陡升陡降现象。调查研究在妃子笑种果实上发育一代可增30倍左右。寄生性天敌有2种,卵—幼虫跨期寄生蜂,果期主要是甲腹茧蜂,梢期以蒂蛀蛾白茧蜂寄生率高;捕食性天敌的捕食率及病原微生物作用不高。

龙眼

【龙眼荔枝蒂蛀虫为害症状】:

幼虫在果实膨大期钻蛀果核,导致落果;果壳着色后果熟期,种核坚硬,则仅蛀食种柄,遗留虫粪于果蒂,影响品质。早熟种三月红等抽穗期幼虫也钻蛀花穗嫩茎致顶端枯死;采后抽梢期则钻蛀嫩茎、小叶叶柄或新叶中脉。

【龙眼荔枝蒂蛀虫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  套袋法 近年栽培上用无纺布套袋妃子笑、三月红、黑叶等品种的果穗,有提高品质、果壳着色之效,可结合防治病虫减少春后虫源,具体在第二次生理落果后,喷布防蛀蒂虫及防霜疫霉农药再套袋,既保果又减少虫源扩散。但对糯米糍品种不适用,会增加酸度及裂果。

2、农业技术  适时攻放秋梢、控冬梢,短截早熟品种三月红、妃子笑、黑叶等花穗,可减少越冬虫源。

3、化学防治  选用高效低毒的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灭幼脲1000—2000倍液,或混合异源植物次生物质、印楝乳油、桉叶乙醇提取物对产卵有避忌作用;生物农药BT(苏云金杆菌)按出厂产品含菌量指导稀释浓度。25%杀虫双500倍混合90%结晶敌百虫800倍,根据预测预报在成虫羽化期产卵前的午后、傍晚重点喷布果穗及其附近枝叶,均有良好保果效果,对天敌影响很小,对人畜、寄生性天敌也小。菊酯类及高效剧毒的有机磷制剂杀虫效果虽高但对天敌杀伤大,不宜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