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症状
初期叶斑轮廓不明显,浅黄色,同时杂有赤色或赤褐色小斑点或不规则小斑痕,后叶片变色部分不断扩大至整个叶面,叶背密生浅紫色霉层,病叶由黄色变成青褐色,由下向上扩展,致全株干枯死亡。
病原形态特征
蚕豆霜霉(Peronosporaviciae(Berk.)deBary异名Peronosporaviciae(Berk.)Caspary),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从寄主叶片气孔伸出,单生或束生,大小250~500×6~9微米,分枝4~8次,顶枝大小4~20×2~3微米;孢子囊椭圆形至短椭圆形,浅黄色,大小14~24×12~21微米,卵孢子球形,膜黄色,具网状突起,直径26~40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游动孢子,从子叶下的胚茎侵入,菌丝随生长点向上蔓延,进入芽或真叶,形成系统侵染,后产生大量孢子囊及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经多次再侵染形成该病流行。一般雨季气温20~24℃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地留种。
(2)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3)清洁田园,病残体集中烧毁,及时耕翻土地。
(4)按配方施肥,合理密植。
(5)药剂防治。用35%甲霜灵拌种剂,以种子量的0.3%进行拌种;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1:200倍式波尔多液或9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露或72%霜脲锰锌(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