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黑星病

2016-10-10 12:13来源:   作者:

  黄瓜黑星病
(1)主要症状  黄瓜黑星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严重危
害黄瓜生产。近年来,随着我国保护地生产的发展,黄瓜黑星病在我国部分地区危害严重。
黄瓜黑星病在黄瓜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发病,危害部位有叶片、茎、卷须、瓜条及生长点等,
以植株幼嫩部分如嫩叶、嫩茎和幼果受害最重,而老叶和老瓜对病菌不敏感。
幼苗染病,子叶上产生黄白色圆形斑点,子叶腐烂,严重时幼苗整株腐烂。稍大幼苗
刚露出的真叶烂掉,形成双头苗、多头苗。
侵染嫩叶时,起初在叶面呈现近圆形褪绿小斑点,进而扩大为2~5毫米淡黄色病斑,
边缘呈星纹状,干枯后呈黄白色,后期形成边缘有黄晕的星星状孔洞。嫩茎染病,初为水渍
状暗绿色菱形形斑,后变暗色,凹陷龟裂,湿度大时病斑长出灰黑色霉层。生长点染病时,
心叶枯萎,形成秃桩。卷须染病则变褐腐烂。
幼瓜和成瓜均可发病。起初为圆形或椭圆形褪绿小斑,病斑处溢出透明的黄褐色胶状
物(俗称“冒油”),凝结成块。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凹陷,胶状物增多,堆积在病斑附近,
最后脱落。湿度大时,病部密生黑色霉层。接近收获期,病瓜暗绿色,有凹陷疮痴斑,后期
变为暗褐色.空气干燥时龟裂,病瓜一般不腐烂。幼瓜受害,病斑处组织生长受抑制,引起
瓜条弯曲、畸形。
(1) 病原    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  et   Arthur,称瓜疮痂枝孢菌,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灰绿色,具分隔。分生孢子梗由菌丝分化而成,单生或丛生,褐色
或淡褐色,顶部、中部稍有分枝或单枝,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卵形、不规则形、褐色或橄榄
绿色,单或串生,单胞、双胞,少数3胞。
  (2)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附着在病株残体上,在田间、土壤、棚架中越冬,
成为翌年侵染源,也可以分生孢子附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越冬,成为近距离
传播的主要来源。主要靠雨水、气流和农事操作在田间传播。病菌从叶片、果实、茎表皮直
接侵入,或从气孔和伤口侵入,在棚室内的潜育期一般3~10天,在露地为9~10天。黄瓜
黑星病发病与栽培条件和栽培品种关系密切。该病菌在相对湿度93%以上,日均温在15~
30℃之间较易产生分生孢子,并要求有水滴和营养。因此,当棚内最低温度在10℃以上,
下午18:00 时到次日10:00时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0%,且棚项及植株叶面结露时,该病
容易发生发生和流行。温室黄瓜一般在2月中下旬就开始发病,到5月份以后气温高时病害
依然发生。
(3)防治方祛
  ① 加强检疫 未发病地区应严禁从疫区调入带菌种子,制种单位应注意从无病
种株上采种,防止病害传播蔓延。
②选用抗病品种   品种之间对黑星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天津黄瓜研究所培育的
保护地品种津春 1号高抗黑星病兼抗细菌性角斑病等多种病害,可在黑星病多发区推广使
用。也可选用叶三、白头翁、津春l号、中农13号、吉杂2号等高抗黑星病品种。中农7
号等保护地栽培品种对黑星病的抗性也较强。此外,农大 14、长春密刺对黑星病也有一定
的抗性。  
③种子消毒 试验证明,来自不同地区的黄瓜种子,黑星病的带菌率不同,应选
用无病种子播种或对种子进行消毒后使用。方法是:用55~60℃温水浸种 15分钟,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分钟后冲净催芽。直播时可用种子重量0.3%的50%
多菌灵拌种,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④设施消毒  定植前用烟雾剂熏蒸棚室(此时棚室内无蔬菜),杀死棚内残留病
菌。生产上常用硫磺熏蒸消毒,每100立方米空间用硫磺0.25千克、锯未0. 5千克混合后
分几堆点燃熏蒸1夜。
⑤加强管理 黑星病属低温高湿病害,早春大棚及冬季温室经常发生,加强田间
管理,栽培时应注意种植密度,升高棚室温度,采取地膜覆盖及滴灌等节水技术,及时放风,
以降低棚内湿度,缩短叶片表面结露时间,可以控制黑星病的发生。
⑥ 药剂防治    黑星病的防治重点是及时,一旦发现中心病株要及时拔除,及时喷
药防治,如果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机,病害得到进一步蔓延,就会给防治带来困难。发病初期
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水 1000倍液,或 75
%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或2%农抗BO-10水剂200倍液,或50%甲米多可湿性粉剂1500~
2000倍液,或70%代高乐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或 40%杜邦福星 800~1000倍液,
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克星丹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每 7天1次,
连续防治3~4次。
发病前用10%百菌清烟剂预防,每亩用药剂250~300克,根据天气情况,每隔7~
10天施药1次,连施3次。如果发病后开始熏烟,效果差。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