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施甸县积极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有机结合,依托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社区工厂,借助招商引资创造条件,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抓住沪滇劳务协作和社会扶贫、企业帮扶、返乡创业等多方面机遇,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基本满足户均1人的就业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搬迁实现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安居梦”“致富梦”。
新家园配套产业园 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原来在家里种玉米、喂猪,一年收入几千元,现在每天到嵘煌药业上班,每年2万多元的收入。”26岁的王会清已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她今年从水长乡九条沟村搬到水长集镇艾家凹安置点,并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分拣药材的工作,每天的收入80元。
2018年以来,水长乡集镇艾家凹搬迁安置点依托水长工业园区,实现了搬迁123户528人319人就业,其中就近务工占比60%。
为了让群众愿意搬,留得住,能致富,施甸县科学选址,采取易地搬迁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消费市场培育“四位一体”和循环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精品旅游景区、新型城乡社区“四区同建”模式,统筹考虑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生活服务等要素,采取安置房建设、配套设施、产业配套建设“三项建设”同步推进的办法,突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产业配套重点,确保农民融入城镇。
家门口建起工厂 农民变成“上班族”
清晨,位于施甸县南部万兴集镇的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60多岁的苏进学一家前不久刚从地质灾害滑坡点搬迁到集镇的小干田安置点,便开始了接送孙女上学、做饭的老年生活。
在万兴乡小干田安置点,错落有致的布局间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从去年开始,位于怒江流域山体滑坡点的居民陆续报名搬迁到这里。如今,已有157户719人入住。
“这里交通便利,上学、就医都很方便。做梦都想不到能一家子搬到集镇上来,还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苏进学说。
该县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免费为引进企业提供所需厂房,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就业扶贫车间。扶贫车间主要从事耳机、电池、数据线、蓝牙音响、蓝牙耳机、充电器等电子产品的生产。目前,全县已经建成4个扶贫车间,带动搬迁户700多人在家门口上班就业。
据了解,为了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就业,施甸县对吸纳5名以上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扶贫车间、农民合作社按每人1000元标准予以一次性奖补。
架起就业直通桥 扩大求职“就业圈”
两年来,施甸县上下联动,掀起了“就业一人,全家脱贫”总动员。
县人社局牵头,发布招聘信息17期,组织召开现场招聘会、返乡农民工座谈会13场。
沪滇劳务协作项目、民办企业、农民合作社、在建工程项目加入扶贫大军,提供就业岗位。县内66个企业提供出605个岗位,带动搬迁户就地就业307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41人。
全县开发出护路员、护林员、保洁员、辅警等临时用工岗位,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200人。
县乡村+人力资源公司“四级联动”,开展全县13个乡镇138个村全覆盖式务工动员和用工信息宣传介绍工作,推荐省外用工企业23家,提供用工岗位3500多个。
同时,施甸县还采取政府担保,无息贷款的办法,给予贫困户5万元产业贷款资金,支持贫困户创业。全县为搬迁群众举办技能培训班100多场次,累计培训2.5万人次,通过技能培训提升搬迁户就业能力,做强产业配套,做好就业岗位菜单式对接、就业状态清单式管理的“两单”制,确保每户有一个主要劳动力稳定就业。(杨丽娟)
热门资讯
HOT NEW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