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声声欢歌扬,又是一年稻满仓。在吉林省西部的镇赉县盐碱地改造试验田里,随处可见大型收割机在稻田地来回穿梭忙碌的景象。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经土壤治理,如今稻浪翻滚,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金黄色的稻谷喷薄而出,映衬着稻农们喜获丰收的笑脸,好一派秋日丰收之景。
盐碱地为什么被称为“白色沙漠”?
在印象里,地处东北地区的吉林西部本应该是沃野千里的黑土地,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来到此地,它会让你饱含泪水——只因这里风大,还夹杂着大量的盐碱微尘。与东部山区浩瀚的林海、中部平原区殷实的粮仓相比,吉林省西部虽是草原,却已大面积的盐碱化。
镇赉县是吉林西部盐碱地面积最大、盐碱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恶劣的土壤环境严重影响了粮食的生产。“以前这里一刮风碱土就会漫天飞扬,四处看不到人,盐碱地上寸草不生,就连各种鸟类都不落,更谈不上种地打粮了。”当地的一位农民告诉记者,因盐碱地的大肆扩展,土地表面盐碱量不断增加,远远望去,就像是一片白色的沙漠。
向“白色沙漠”宣战 守好农民“铁饭碗”
为了守好绿水青山,保住农民手中“铁饭碗”,向“白色沙漠”宣战已迫在眉睫。2012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邵安林牵头,鞍钢集团矿业公司来到镇赉县建平乡并在此设立研究站,通过土壤改良等技术进行试验,拉开了整治盐碱地的大幕。鞍钢集团矿业公司是一家集探矿、采矿、烧结等业务为一体的冶金矿山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在开展主营业务同时,在盐碱地治理等方面精耕细作,将矿山的废弃物使用在盐碱地改造方面,成功破译出改良盐碱地“密码”。
鞍钢集团土壤改良中心副主任刘润华向记者介绍说:“盐碱地里长不出粮食肯定是土壤出现了问题,从土壤下手就不得不运用几个“秘密武器”,但这“秘密武器”在其他领域甚至是生产剩下的残渣废料呢!”原来,刘润华口中的“秘密武器”是鞍钢集团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简单来说,盐碱地之所以被称之为盐碱地,是因为其土壤中的钠离子含量较高,导致土壤板结变硬,使植物的种子在板结的土壤中无法发芽。而利用废弃物铁尾矿中所含的成分正好可以有效疏松土壤,形象地说,铁尾矿可以让土壤能自主地“呼吸”。另外,由于土壤中的盐碱成分不断从深层向土壤表面上聚集,铁尾矿所含有的物质还可以从土壤表层堵住或打乱盐碱成分,使深层次盐碱无法到达土壤表面更加有利于粮食的耕种。随后,另外一个“秘密武器”登场——粉煤灰。经高温灼烧后的粉煤灰中残留着活性炭成分,起到吸附的作用,不断地吸附土壤表层的钠离子,进而使盐碱成分不断降低。最后使用糠醛渣。糠醛渣是糠醛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使用稀硫酸浸泡玉米秆后的糠醛渣呈酸性,与土壤中的碱进行中和反应,此外,糠醛渣中富含的糖分还充当了肥料。这看似不起眼的几种配料,各尽其用实现变废为宝,将困扰稻民多年的盐碱难题得以解决了,昔日的盐碱荒滩终于变成了大良田。
盐碱地华丽变身 改良方案成标杆
随着盐碱从田中褪去,水稻日渐丰收,质疑声也随之出现了。“工业上的废弃物用到农业上来,会不会重金属超标?”“盐碱地里种出来的大米口感能否保障,会不会有怪味?”面对着质疑声,邵安林院士坦言,确实曾有人提出过质疑,但随着各项检查结果的明确以及老百姓较好的口碑,如今这种质疑已经不复存在。
刘润华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研究机构早在土壤改良前,就在多家权威机构进行检测,确保铅、砷、汞、镉以及放射性元素均合格达标的情况下,才应用到改良土壤中来。在大米口感方面,刘润华举了个生动例子:“我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我仍然可以记起小时候吃过最香甜的大米的那种滋味,它让我一直不能忘怀,而今天在这片盐碱地试验田里种出来的大米,从表面上看粒粒饱满、晶莹透明,吃到嘴里那就是记忆里小时候的那种味道!”
据了解,由鞍钢集团改良的盐碱地农田,水稻已达到亩产一千斤。曾经在此周围五十公顷的荒地如今也已基本变成了良田,而完成这一转变所花费的时间仅仅用时三年。
“未来,我们技术团队计划在吉林西部建设高科技农业产业示范园。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吉林西部的盐碱荒滩彻底变成良田。”邵安林院士表示,与吉林西部土壤表层盐碱化相类似的地区,国内还有很多,希望向有意愿做土壤改良的地区或个人提供这项技术支持,让盐碱地不再成为“老大难”。
稻浪翻滚,喜迎丰收。原本光秃秃的白色沙漠正在成片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和火热的丰收场面,一幅风吹麦浪,火热的丰收画卷正在吉林西部徐徐展开。
热门资讯
HOT NEW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