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山区如何建成“蜂情小镇”?

2019-11-12 16:41来源:农村部   作者:未知

  近日,綦江区中峰镇中峰村便民服务中心,贫困户杨永开小心翼翼将300斤蜂蜜交到村集体公司负责人邹晋的手里,很快领到了结算的3万多元现金。

  他笑逐颜开地对笔者说:“以前赶场卖蜂蜜,要人力、要路费;现在村里按保底价收购,我可省心多啦。”

  中峰镇地处綦江区西北部,辖5村1居,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小镇。要说特别之处,就是它境内“藏”有10万亩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到73.6%。近年来,该镇建立并完善蜂蜜生产、销售的标准体系,纵向延伸蜂蜜产业链,先后发展蜂农600余户,养殖中华蜜蜂8000余群,预计今年综合产值达1200万元。

  公共品牌

  让“甜蜜事业”迈过“低门槛”

  5年前,杨永开的生活一片黯淡。

  “他父母快80岁了,妻子因患病失去劳动能力,家里还有3个孩子上学。”杨永开的帮扶责任人王成芳介绍说,一家人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身上,缺资金、没手艺,只能指望着两亩多水稻过日子。

  2016年底,中峰镇探索开展“合作社+贫困户”的养蜂发展模式,向全镇有意愿、有能力的70户贫困户每户分发4至6箱蜂,并常态化开展养蜂技术培育。

  杨永开试着领养了5箱蜂。几年时间,规模渐渐扩大到100余箱。

  但随着蜂蜜产量的提高,销售成了难题。2018年,杨永开取蜜200多斤,“9月的首届采蜜体验节卖了50多斤,而平时的赶场天不太好卖了。”他说。

  “不止老杨有这样的苦恼,不少农户和贫困户都反映,蜂蜜品质上去了,可价钱上不去,感觉很难迈过这道‘低门槛’。”周伟说,经过分析,他们发现,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峰镇已有23个蜂园,农户养殖规模约5000群,但大家在销售上各自为政,仅品牌就有10余个。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陷入相互杀价、质优价低的怪圈。

  对此,镇里制定了“栽树子、养蜂子、搞院子、挣票子”的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思路,探索“村集体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经营模式,成立了綦江区甜蜜农业公司,对蜂农和贫困户的蜂蜜以保底收购价进行回购,统一以“甜蜜中峰”的品牌进行销售。

  据介绍,“甜蜜中峰”的品牌不只属于甜蜜农业公司,而是属于中峰镇乃至綦江区。作为一个公共品牌,綦江辖区内的蜂蜜经授权后就可以使用这一品牌,但原产地必须予以注明。这样既能做大品牌价值,又能保证质量可溯源,有助于改变品牌散、弱、小的局面。

  “为了保证蜂蜜品质,公司还为蜂农提供前期场地选址、蜂种引进、取蜜等全程技术服务,以及后期的蜂蜜收购、品牌销售等。”周伟说,甜蜜公司售出的每一件蜂蜜均经过了第三方检测鉴定。

  三重机制

  为贫困户量身定制“甜蜜生活”

  笔者在甜蜜公司看到,中峰镇的蜂农们忙着收蜜、抽检和包装,在生产车间里,贫困户何德全忙得不亦乐乎。

  何德全说,镇里鼓励养蜂后,他利用扶贫小额贷款发展了25箱蜂,托管在村集体公司,一年预计可获益3750元。上个月,他成功申请到了公益性岗位,来到公司务工,一个月工资1400多元。

  “我们发展蜂蜜产业与贫困户有三重利益联结机制。”镇党委书记李崇宇介绍。

  第一重是“托管分红+效益分红”,即全镇173户贫困户均有一箱蜂在集体公司托管,每户可享240元/年的托管分红;

  针对蜂蜜售出的效益,按照“村集体30%+村集体公司30%+贫困户40%”的模式进行效益分红。

  该镇有10户贫困户失去了劳动力,无法进行蜜蜂的日常管护,镇里鼓励他们申请扶贫小额贷款1万元,为其购买15群蜂进行集中托管。按500元/箱的标准进行补助,用于归还银行贷款,并保证连续两年分红不低于2250元/年,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此为第二重机制。

  第三重机制则是针对有意愿、有能力的70户贫困户,镇里每户分发4至6箱蜂进行分散养殖,并专门派产业发展指导员开展技术指导,确保每箱蜂产量5斤左右,户均增收2400元。

  李崇宇说,蜂群规模扩大后,该镇鼓励蜂农在门前屋后栽种蜜源植物,并集中新栽种了蜜源植物3000亩,有五倍子、乌桕、荆条等蜜粉植物100余种,为蜂蜜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天然条件。

  “蜂情小镇”

  开启乡村休闲特色游

  现场割蜜、寻找蜂王、组装蜂箱……今年9月,在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綦江)暨中峰镇第二届采蜜体验节上,丰富多彩的“甜蜜”活动让千余名游客度过了愉快的休闲时光,还品尝和购买了优质蜂蜜。

  “壮大乡村旅游是发展好蜂蜜产业的下半场。”李崇宇说,各地的蜜蜂产业发展迅速,为了做出自己的特色,该镇先后建成了“蜂文化展览馆”和“蜜源品鉴园”,围绕“蜂情小镇,甜蜜中峰”打造特色乡村旅游。

  笔者在这里看到,游客可以在印象咏蜂园、印象画蜂园等不同主题的蜂园中,了解蜂蜜的各种知识和食用价值,亲手割取蜂蜜,调制独具风味的蜂蜜饮品。

  听说老家游客越来越多后,原本在主城务工的村民严维彬嗅到商机,返乡创办了该村的第一家主题农家乐。去年,他投入10多万元修建了一栋富有乡村气息的农家乐,并在房前屋后建了花坛,栽满鲜花绿草。仅今年暑假期间,他收入达5万多元。

  “如今,我们的蜂蜜产业初具规模,蜂蜜品牌也进一步打响,贫困户有了增收途径,农户也富了。”李崇宇说,中峰镇这个大山里的小镇将越来越“甜”。

  文  通讯员 吴长飞 罗敏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