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宜居

2019-11-12 16:43来源:农村部   作者:未知

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宜居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乃民心所盼,农民增收则是最终落脚点。11月6日下午,部分市人大代表赴崇明区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宜居情况开展集中视察。 

  作为上海最大的农村地区,当前,崇明区全力以赴,抓好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三园工程”的谋划推进,将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任务。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主任委员孙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副主任委员林杰、李富荣,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副主任袁令莉,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专职副主任余立云等参加视察。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黎而力,崇明区委常委、副区长吴召忠,崇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邢建良等陪同视察。

  一树黄杨,造福全村

  “这里是黄杨‘湾’,我们希望村民、游客和客商都能来这里弯一弯,看一看!”2018年,崇明港沿镇园艺村入围上海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名单,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打磨”,如今,园艺村1平方公里的核心区面貌已焕然一新。清澈的跃进河两岸铺满绿意盎然的植被,修葺一新的民居白墙绘上了多彩墙画,村里的大小道路以柏油代替水泥重新铺设,村民用木篱笆、碎砖瓦搭建起小花园、小菜园,还将自家造型别致的小黄杨移栽到宅前屋后,放眼望去,满目郁郁葱葱,处处散发着浓厚的乡村韵味。

  在园艺村,代表们一路走一路拍,见每棵树上都挂着一块二维码牌子,有好奇的代表试着上前扫一扫,黄杨“身世之谜”就此揭开。此时,65岁的黄杨“老法师“茅锦昌正在自家园子里修剪枝叶,见代表们询问收入情况,茅锦昌放下工具,乐呵呵地介绍说,自己与黄杨树已打了近40年的交道,靠着这3亩地一年净收入也有十万多元。“特别是过去一年,变化可真大!”茅锦昌告诉市人大代表,女儿平时在市区工作,最近回来直夸村里环境变好了,都不愿意走了。

  有着“瓜子黄杨之乡”美誉的园艺村,85%的村民都种植黄杨,村里10年以上树龄的黄杨约2万株,最长树龄超过200年,2018年,全村造型黄杨销售收入达4000万元,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已成为园艺村老百姓的致富之本。有园有艺有乡居。2018年6月,在确定入围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后,园艺村通过整治人居环境、修复河道生态、重塑农宅风貌,发展以黄杨为主题的文旅产业,完成1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整个村庄呈现出的“白墙青瓦坡屋顶,林水相依满庭芳”的乡村新风貌,让前来视察的代表们连连称赞。

  “大集中,小组团”

  推进农民集中居住

  漫步竖新镇明强村,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荫中,村庄道路干净整齐,配套设施完备齐全,田园风光充满诗情画意。今年7月,崇明首个农民集中居住项目在竖新镇正式交付,66户原本生活在220千伏高压线沿线的村民搬进了统一规划的别墅小区,开启全新乡村生活。

  “离开长期生活的村组、住到别的村去,村民们能否认同‘相对集中居住’这个新概念?”对于代表提出的疑问,竖新镇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出于效率和规范化的考虑,竖新镇一方面采取政府代建模式,另一方面让老百姓充分参与设计、建房的全过程。

  据统计,崇明宅基地户均占地484平米,农民集中居住作为崇明区委、区政府的一项惠民实事工程,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为此,崇明出台了《农民集中居住实施办法》、《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规定》等政策文件,坚持以乡镇为单位,统筹推进全区16个涉农乡镇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计划到2022年,全区实现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约2万户。

  集中居住,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竖新镇农民集中居住一期项目按照“大集中、小组团”模式布局,采取平移集中居住、货币化置换和实物置换3种模式稳妥推进,农民也可选择在规划区域现有居民点上,采取风貌管控的“插花式”自建。值得一提的是,竖新镇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规划打破了农民建房的常规设计,取消了通讯、有线电视的架空线,预留了煤气管道,提前布置了污水处理管道等。同时,小区周围将打造多处景观廊道、公共绿地、景观河道,在多层区配套了建筑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的为老服务中心和益智健身苑点,为群众配齐公共活动设施,打造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成熟一个就推进一个”,据悉,目前,崇明全区规划29个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点,条件较成熟的竖新镇、建设镇、新河镇、中兴镇4个镇作为首批试点,将充分体现世界级生态岛特色,最大程度保持乡村肌理。

  产业伸枝展叶,

  振兴开花结果

  “如何将示范村的典型效应转化为产业振兴的原动力?”

  “怎样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让更多农民富裕起来?”

  集中视察生态宜居的乡村后,在交流座谈环节,代表们心心念念所关注的还是农民增收这个根本问题。“村庄净又美,远近客商来。”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崇明有着清晰的思路,其落脚点就是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核心竞争力,以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为基础,依托自然、文化、原有产业基础,积极发展休闲旅游、民宿、文创、园艺等新产业新业态,给乡村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可以看到,郊区的乡村,尤其是示范村,在环境、民居、公共配套等方面不断改善提升,产业带动效益日渐显著,乡村振兴实现了良好的开局,但这仅仅是个开局。”孙雷表示,如何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在更高层次上审视谋划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工作,如何对标最高标准、对标最好水平,把乡村作为超大城市的稀缺资源和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还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三农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没有三农问题。”

  记者 欧阳蕾昵 摄 见习记者 杜洋域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