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走向大田野——首届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推介会侧记

2019-11-12 16:55来源:农村部   作者:未知

  从仅有一扎高的试管薯幼苗到身高4.2米的饲用甜高粱,从籽粒小得仅能肉眼可见的藜麦子到重达15斤的甜菜根茎,从直径8厘米的“瑞雪”苹果到直径超过40厘米重约30斤的大西瓜,从既采可食的大朵金丝菊花到棒大粒多的包谷新品种……这些让人目不暇接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在11月10日首届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推介会上登台亮相。

  此次由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主办、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承办的首届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推介会,突出“助力脱贫攻坚,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主题,发布推介2019年度100项重大农业科研成果,路演推介17类重要创新成果,这些重大科技成果是从近年来省农科院各所及市州12个农科院所完成的科技成果中筛选而来。推介会现场的30多个标准展位展示这些新品种、新产品实物并进行现场观摩和品尝。

  西和县半夏年产量达6000多吨,种植面积2万亩,产值6亿余元,约占到全国总产量的70%,已成为西和县的支柱产业,素有“中国半夏之乡”的美誉。但因没有成熟的种茎繁殖技术,长期依赖采挖野生块茎作种用,近年来野生种茎越挖越少,致使种茎缺乏。在新品种标准展位上,民乐种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郭大权告诉记者,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繁育出的半夏脱毒种茎,解决了他们西和县半夏种茎缺乏的一大难题,当地农户种植后亩均增收近万元。

  “种子通过包衣可起到保苗、大粒化、防治地下病虫害等作用。而我们与武威春飞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生产的种衣剂有了新的突破,利用药物的内吸作用和缓释作用使作物的地上害虫得到了有效防治,在作物的整个生长期都可不喷药。”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刘永刚研究员向记者介绍,不同作物使用种衣剂有不同的增产和防治效果,我们研发出的玉米种衣剂防治黑穗病可达80%以上的防治效果,防治高原夏菜芹菜枯萎病达到30%左右,为我省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藜麦成为我省一个独具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目前在我省甘南、天祝等地规模化种植推广。从2016年开始,在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研究员杨发荣的科技支持下,甘肃同德农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已建成的藜麦生产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精准脱贫。目前,该公司为兰州市七里河区黄峪镇邵家洼村免费发放藜麦种子、签订收购协议,到收购季节,集团以市场价收购农民手中的藜麦,帮助黄峪镇农户脱贫致富。

  记者采访获悉,省农科院1938年成立,目前研究领域涵盖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建院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00多项,取得各类成果1300多项,为保障甘肃省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2012年以来,连续组织实施以百名专家领衔的团队、进驻百个村企、转化百项成果为主要内容的“三百”增产增收科技行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8年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000万元,累计增加效益20亿元以上。

  此次推介会上发布的重大农业新成果如陇薯系列马铃薯、陇亚系列胡麻、陇椒系列辣椒、陇糜陇谷系列杂粮以及陇鉴、陇春及兰天小麦等新品种,旱作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全膜覆土穴播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现代果园管理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马铃薯抑芽防腐剂及配套设备、苹果白兰地及果醋等新产品,以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省农科院院长马忠明研究员表示,省农科院作为全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牵头单位,有责任、有义务担负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举办首届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推介会,要让农业科技成果接受经营主体和生产实践的检验。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