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高品质蚕茧。
进入新世纪,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以来,广西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抢抓机遇,创新思路,重点突破,大力推动蚕桑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蚕茧产量连续14年全国第一,占全国50%左右,茧丝质量、经济效益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总产值近500亿元,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做出了重大贡献,创造我国蚕业史上神奇的“广西现象”。广西蚕桑产业现正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聚力转型、大步阔行。
蚕茧产量质量大幅提升
延伸蚕桑产业链,原料生产是重要保障。广西通过不断优化调整产业布局,使蚕桑产业逐步走上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良性发展之路。一是产业规划合理。着力扶持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优势产区,河池、南宁、来宾、柳州、百色、贵港等6个市蚕桑生产发展,2018年6市桑园面积、蚕茧产量约分别占全区总量的96.2%、95.8%。二是基地建设高标准。大力扶持建设一批产量高、茧质优的原料茧生产基地,重点扶持建设宜州、环江、忻城、平果等20个年产鲜茧5000吨以上的优茧基地县,柳城、宜州、象州、鹿寨等11个现代特色农业(蚕桑)核心示范区,打造了一批年产鲜茧500吨以上的示范乡镇、50吨以上的示范村屯。2018年,广西桑园面积284.18万亩,蚕茧产量36.89万吨,蚕农售茧收入172.16亿元,连续8年超百亿元,蚕桑生产覆盖86个县(市、区)、615个镇(乡)、5336个村、82.10万农户,涉及从业人员约370万人。截至2019年10月,桑园面积扩种了约12万亩,蚕茧产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三是茧丝品质上台阶。大面积推广优质高产的蚕桑新品种,应用普及桑园优质丰产栽培、小蚕共育、方格蔟自动上蔟、蚕病综合防控、轨道式养蚕车等先进实用技术、机具,使得广西茧丝等级全面达4A以上、30%以上达5A~6A级,为推动茧丝加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蚕桑种业体系健全完善
种子种苗是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是蚕种安全足量供应。加快建立健全广西蚕桑良种繁育体系,重点扶持3家原种场建设,加强品种提纯复壮。重点建设10个年产蚕种20万张以上的大型蚕种场,着力打造广西蚕种品牌,目前广西有20家普通种场,年产能超500万张。二是质量监管有保障。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条例》,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使广西蚕种生产经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保障了蚕种市场秩序和蚕农的用种安全。扶持建设现代化蚕种冷库,目前有12家蚕种冷库,年冷藏浸酸能力达到600万张。三是桑树种子种苗供应充足。鼓励和支持建立杂交桑种繁育基地,全区年可生产优良杂交桑种子10吨,能满足新种桑园20万亩以上的需求。
茧丝加工流通蓬勃发展
广西注重加强产业规划,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服务意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一批茧丝绸深加工企业到广西投资,并陆续建成投产,如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丝绸之路集团公司、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颇具实力的茧丝绸生产贸易企业均在广西落户。通过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推动了缫丝、织绸、针织、服装、家纺、贸易等快速发展,产业链得到进一步拓展延伸。广西现有丝绸企业105家,其中缫丝企业89家,织绸企业13家,绢纺企业1家,丝绸家纺(丝绵)2家;有自动缫丝机1030组,丝织机444台,其中剑杆织机380台。2018年,广西丝产量3.18万吨,约占全国的30%,真丝绸缎产量809万米,蚕丝被产量11万条,丝绸出口金额达到9585.1万美元。先后培育了晟容、桂华等生丝名优品牌,打造出思福祥、尚尚蚕、鑫源、桂华等丝绸服装品牌。特别是英国威廉王子大婚选用了广西丝绸产品,使广西丝绸产品名扬海内外。
资源综合应用提升效益
在抓好传统产业的同时,广西以“立桑为业”为突破口,加大桑的食药用、饲料用、生态用开发,推动产业走多元化发展之路,综合开发应用产值近30亿元。一是积极推进桑的食药用开发。2018年,广西桑枝食用菌产值近1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果桑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亩产值近万元。重点推进桑果鲜食及桑果汁、桑果酒、桑果醋、桑果干加工利用,成效显著。投资超2亿元,以提取桑枝生物碱为主的广西五和博澳药业有限公司初步建成即将投产。二是加大桑的饲料用开发。推进桑枝桑叶系列饲料配方与加工工艺研发,建立饲料桑良种繁育及饲料桑肉牛、肉羊和家禽养殖研究示范基地,辐射带动饲料桑在广西的推广应用。三是挖掘桑树的生态功能开发。结合脱贫攻坚战和退耕还林,发展种桑养蚕,推进石漠化治理;利用矿区复垦土地种桑养蚕,推进尾矿生态治理修复;推动桑树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治理。桑树生态功能开发成效显现,为美丽广西、生态广西建设添砖加瓦。
产业扶贫脱贫成效显著
蚕桑产业因具有“短平快”的优势,成为广西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扶贫脱贫的首选产业。2018年,广西54个贫困县有46个发展种桑养蚕,17个把蚕桑作为“5+2”主要产业来抓。全区贫困县桑园面积145.38万亩,约占全区51.16%;蚕茧产量15.19万吨,约占全区41.17%,蚕农售茧收入约70.87亿元。46个县中有35个为石漠化贫困县,桑园面积超过2万亩的有忻城、环江、上林、平果等23个县。百色市把蚕桑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首要产业来抓,计划未来3年将扩增桑园20万亩。蚕桑产业扶贫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全区各地涌现出了如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的“公司+基地+贫困户”,十九大代表、柳城县冲脉镇桑蚕协会会长韦美芬为主的致富带头人带领周边贫困户致富,靖西市禄峒“蚕桑种养分离”专业化经营基地辐射带动等多种典型扶贫模式,涌现出一批蚕桑新村和种养大户。
创新研发取得较大突破
蚕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是关键。广西加大科技创新研发,建立完善的适应广西气候条件的亚热带蚕桑技术体系。一是抓合作攻关。广西以院士工作站、人才小高地等为平台,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交流合作,建立起大合作、大攻关、大应用的现代蚕业科研运行机制。二是抓品种开发。建立蚕桑品种资源库,培育蚕桑新品种,加快品种提纯复壮和改良换代。先后创新育成家蚕优良品种17对、桑树优良品种7个。其中自主选育的桂桑优62等桑树品种种植面积占广西的80%以上,两广二号等蚕品种饲养量占广西的98%以上,均成为亚热带地区的主推品种,并走出国门,得到高度评价。三是抓技术研发推广。研究开发和大力推广应用省力化、轻简化优质高产节本高效种养技术,积极开展蚕桑资源应用和种养专用机具设备研究应用。通过创新团队专家、科技特派员等专家团队,大力组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近5年来共培训蚕农超70万人次,全面提升了蚕农种养水平。广西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新成果转化上取得较大突破,蚕业科学研究院近5年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展望未来,广西将厚植优势,以“稳量、提质、增效”为核心,一手抓好传统蚕桑茧丝绸产业纵向延伸,一手以“立桑为业”为突破口抓好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应用的横向拓展,推动广西蚕桑产业走规模高效、生态多元、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蚕桑产业的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品种多样化、技术省力化、产业多元化、市场全球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蚕桑产业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再放异彩、再谱新篇。
热门资讯
HOT NEW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