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为乡村提升“颜值”让农民共享福祉

2019-11-13 17:10来源:农村部   作者:未知

  品质造就美好生活,环境净化心灵港湾。
  从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东四义题词 “全国卫生模范村”,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双文明建设”和小康建设,再到进入新世纪的新农村建设,泽州县先后涌现出了像山耳东、刘轩窑、南山、泊南等一大批示范典型,引领着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铿锵前行。
  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泽州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五化共建”为抓手,统筹推进拆违治乱、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废治理、卫生乡村“六大专项行动”,一幅幅助推乡村振兴、共建美好家园的画面徐徐展开……

  借力“五化共建” 打造特色小镇 

  走进泽州县大阳古镇,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干群合力开展环境整治的忙碌画面,道路沿线、居民点、污水处理厂,装载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来来往往。该镇党委书记郭海军介绍说,为了重塑经典大阳,我们近学平遥,远学乌镇,创建4A,内外兼修,外抓道路保畅通,投资2亿多元,开工建设了10.6公里的旅游公路和2.9公里环镇公路;内抓整治美环境,投资4000余万元,完成镇区及周边共10个村的水网改造,铺设了污水处理管网,建设日处理3000立方米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并把大阳水库的水引入了景区,同时拆除残垣断壁、四堆八乱、违章建筑6万方,整治完成了孟天官、贡院院落群、张家院落群、裴家十八院等100余个重点院落,努力实现 “镇区强、景区美、百姓富”。如今,大阳古镇景观湖碧波荡漾,绿树、古楼、活水、长街与古朴的民风民俗交相辉映,成为泽州县改善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
  泽州县共有590个行政村,其中,62个镇区村占全县近一半的人口。为此,该县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放在镇区,大力开展“五化共建”——环境绿色化、生活品质化、便民常态化、管理制度化、内涵特色化,在巴公、下村、大阳、金村、南村、高都6个乡镇启动了“一图一表一说明”实用性建设规划,共谋划86个项目工程,涉及资金约10亿元。到10月上旬,累计投入5亿多元,完工33个,在建40个。
  借力“五化共建”,泽州县一大批特色小镇迅猛崛起。大阳镇着力打造晋风晋貌小镇,实施了9个重点项目,现已投资2亿多元,完成2个项目;高都镇着力打造夏商文化小镇,实施了12个重点项目,现已投资0.46亿元,完成3个项目;巴公镇着力打造装备制造小镇,实施了13个重点项目,现已投资1.49亿元,完成6个项目;南村镇着力打造绿色智能铸造小镇,实施了16个重点项目,现已投资0.22亿元,完成5个项目;金村镇着力打造神话之乡,实施了15个重点项目,现已投资0.5亿元,完成5个项目。此外,山河镇依托太极拳宗师陈卜的故地,着力打造太极康养小镇;川底乡依托万亩连翘基地,着力打造康养之乡;北义城镇依托盛产的红薯和小米,着力打造薯米小镇等,环境改善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得益彰,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生机勃勃。

  一拆三清一改 提升乡村品质 

  长河,是泽州县第二大河,其源头位于下村镇吴神山下。曾几何时,溪流淙淙,鱼虾满河,晓风残月,风光旖旎。近年来,因偏重于发展工矿企业,清澈的河流蜕变为污水,泰伯湖畔也令人掩鼻。2019年,下村镇全面推进长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投资1.2亿元,清淤30余万方,整治河道6公里,绿化滩涂2000余亩,建成6处生态休闲景观,不仅还泰伯湖“一汪碧水”,长河水逐渐清澈,还引来白鹤、斑鸠等野生鸟类,成为沿河村民休闲娱乐和诸多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泽州县主攻 “一拆三清一改”,发放宣传资料5万份,连续打响了春节、春季、夏季、二青会、秋冬季等集中整治战役,先后拆除违建2300处、残垣断壁1500处、乱搭乱建3000处,清理生活垃圾18万吨,清理河塘沟渠淤泥2.5万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8万吨。“水、电、路、暖、气”升级改造,东西南北中节能降耗,全县自来水入户率达98%,基本实现安全饮水;集中供热面积达331万平方米,惠及群众3.3万户;煤层气用户近8万户,覆盖了42.5%的行政村。同时建立文明村规民约,实行了“门前三包”,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上世纪50年代,巴公镇东四义村便因“大扫三六九,小扫天天有”“早起十分钟,扫完再上工”而闻名全国。今年以来,该村创新举措,统筹推进,借助文物古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充分利用环城生态绿道,加快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主打“生态旅游牌”,美丽乡村建设日新月异。
  无独有偶,南村镇东常村分三期平整土地600余亩,新增土地140余亩,发展节水灌溉200亩,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耕作。该村还投资2000余万元新建东鑫旺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实现了肉牛养殖、种植、沼气循环发展,并利用高炉余热,使本村和周边的西常村、苏庄、张村实现了集中供暖。
  被誉为“太行第一镇”的巴公镇,致力打造晋城市的“城市后花园”。全镇推行“专业队伍搞服务,大数据平台抓管理,五大工程做保障”,通过市场化招标,公司化管理,引入万科林绿化环卫公司负责全镇环卫工作,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推动了全镇人居环境改善。在此基础上,围绕城镇管理智能化、精细化和高效化,该镇首开全市先河,建起环卫网、环保网、综治网“三网合一”大数据管理平台,完善了“四横四纵”天网工程,在镇区主要道路安装高清摄像设备,鹰眼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了环卫工作和日常监管的全智能运作、全天候作业、全方位监控、全流程管理,智慧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东四义、东常村和巴公镇的感召下,全县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先后创成省级卫生乡镇7个、省级卫生村106个。山耳东村被列为国家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村,东四义、东六庄等6个村被列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贾泉、沟东等27个村被列为市级村庄清洁行动先进村。

  整治垃圾粪污 助推绿色发展 

  走进泽州县智能垃圾试点村——上村,党支部书记张晓林高兴地指指点点,民居斑驳的墙面经过立面改造后焕然一新,坑洼不平的道路变成了平整宽阔的柏油路,房前屋后的闲置地变成了 “时鲜菜园”和“微型景观”。更为可喜的是,该村在全市农村首开智能APP垃圾分类先河,建立了垃圾绿色兑换银行,实现了“可回收垃圾变废为宝、餐厨垃圾制成有机肥、不可回收垃圾压缩无害填埋”,一跃成为美丽宜居示范村,带动了周边5个村也加入智能垃圾分类的行列。
  农村垃圾污水随意排放,是乡村治理的短板。泽州县在17个乡镇全部完成环卫体制改革,招标签约3500万元,引进8家专业公司,实现了镇、村清扫保洁全覆盖。4个乡镇建成环卫智能化监管平台,监管覆盖11个乡镇,其余乡镇正在建设。投入运行8座乡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在建3座乡镇垃圾中转站,还有7座已编制方案。全县还投资3亿多元,梯次推进17个乡镇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3座,在建3座,另有7座完成招标,全部建成后日处理污水达2.63万方,惠及农村25万人。丹河、长河、源泽河等河道治理工程稳步推进,石淙头人工湿地正在加快建设。此外,还建成6座村级污水处理站,为13个村铺设了污水管网。
  百姓身边无小事,小厕所体现大民生。围绕厕所革命,泽州县动员北部基础条件较好的60多个村,从春至秋,完成户厕改造6000多座,年底可完成2万座。上村“节水三格式+抽粪车”、巴公四村“完整上下水道水冲式+大三格+排污管网+污水处理厂”为全市改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全县一年建成农村公厕16座,在建11座;建成旅游公厕8座,在建17座。从简陋露天的茅厕到干净明亮的洗手间,从刺鼻的异味到环境的清新,让“方便”更方便,令广大群众拍手称快。
  泽州是个养殖大县,畜禽粪污治理刻不容缓。三年前,该县建起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今年又投资8188万元,建起2座畜禽粪污处理中心,改建了1座有机肥厂,改造了28家规模养殖场和176家规模以下养猪场粪污处理设施,并利用畜禽粪污、生物秸秆和生活垃圾生产天然气,实现了镇村环卫保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同时推出一元惠民公交,助推了“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为“古韵泽州、全域旅游”和县域经济“二次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2020年,该县17个乡镇将全部建好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可达90%,形成乡村振兴的“泽州样板”。
  “党员的手举起来,群众的手就跟着举起来;党组织动起来,群众也会跟着动起来。”天蓝了,地净了,水清了,景美了,空气更清新。泽州人居环境改善日新月异,乡村生活品质也日清日高。川底乡和李寨乡达到了省卫生乡镇标准;大阳古镇被央视评为 “《魅力中国城》年度魅力小镇”,还被《国家地理》评为 “读者最喜欢的古镇”;巴公镇荣膺 “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丹河岸畔的新城建设也铺开了崭新画卷……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