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化隆:卡什代村藏着五个“幸福密码”

2021-10-21 10:11来源:农村部   作者:未知

  卡什代,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却因今年获得“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而声名鹊起。这个仅有235户1081人的村庄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之路上发生了哪些变化?金色十月,记者走进卡什代,去探寻隐藏在那里的“幸福密码”。

  “幸福密码”之一:党建助推

  10月的化隆回族自治县,无论黄河沿岸还是山区村落,都被一片金黄色笼罩。从德恒隆乡一路向西,就到了卡什代村,它是德恒隆乡最西端的村子。卡什代村人口少,可供耕种的土地也不多,现有耕地3285亩,草山1.2万亩,退耕还林1980亩,人均耕地也就只有3亩。近年来,卡什代村却通过实施易地搬迁、拉面经济、生态养殖、规模种植等让群众的人均收入稳步提高,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一个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正在拔地而起。这靠的是什么呢?对此,一位村民这样说:“村党支部发挥了很大作用,带领我们老百姓都富了起来。”

  “卡什代村党支部聚焦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将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进行深度融合,抓出了成效。”卡什代村党支部书记马军祥告诉记者,他们始终发挥党建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领航”作用,以“三抓三强”为主要抓手,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力,为实现高质量脱贫、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何为“三抓三强”的党建助推模式?

  据介绍,卡什代村首先抓队伍建设,强化战斗力,推行“县级部门帮扶、乡党委委员联点、党员结对贫困户”的结对帮扶新机制,形成了争创先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培养了一支政治过硬、实绩突出、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其次,抓载体创新,强化助推力,以“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为载体,在壮大村集体经济、拉面经济、规模种植等方面引导优秀党员冲锋陷阵,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成消费扶贫产业基地1个,带动15户86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最后,抓党员管理,强化凝聚力,开展脱贫攻坚“红旗支部、标兵书记、先锋党员”创建活动,严格党员发展流程,严把“入口关”、畅通“出口关”,发展党员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名,通过党员大会、支委会等开展党章党规、系列讲话学习,通过横幅、宣传牌等营造学习氛围,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幸福密码”之二:生态养殖

  10月的大地已经开始发黄,可是在卡什代村的草山上,仍是一派勃勃生机。在一处养殖场内,牛羊悠闲地啃着牧草,看到有客人前来,养殖场负责人热情地出来迎接。

  “这个养殖场占地6亩,是村里出资建设的,我是承包人。目前养殖场里有150头牛和700只羊,去年我的年收入有32万多元呢。”养殖场负责人说。

  卡什代村耕地虽少,但草场资源比较丰富。依1.2万亩草山这一优势,近年来村里打出党建促脱贫组合拳,投资200万元建成了这个生态养殖场,由党员致富带头人承包经营养殖场,使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了18万元。

  2019年12月2日,在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锡北商城,一个专营青藏高原牦牛肉的店铺悄然开业,店内销售的就是来自卡什代生态养殖场的产品。“别看才开业一年多的时间,销售额已经突破了260万元。”养殖场负责人笑着说。

  牛羊养殖是一个科学系统工程,并非单纯放牧、投喂饲料那么简单,找到对路的市场才是重中之重。卡什代村“两委”积极探索出“购出新路子,走向新生活”的消费扶贫新模式,在锡北商城设立的“青藏高原牦牛肉店”,就是这种消费新模式的结晶,不仅有效拓宽了农畜产品销售渠道,着力解决了农畜产品“卖出难”问题,还让卡什代牛羊肉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有效调动了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马军祥告诉记者,今后他们将继续坚持生态发展之路,目前生态养殖场正在扩建。

  “幸福密码”之三:拉面产业

  和化隆县众多村落一样,卡什代村近年来也大力发展拉面产业,全村近60%的人口常年在外搞拉面经济,经营的拉面店达130家,其中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和政府扶持成功开店。同时,村里精准实施扶贫产业扶持项目,将项目资金21.6万元投入到村民经营的拉面馆中,其中10%进行分红,年户均分红2500元。拉面已成为卡什代村群众摆脱贫困的“致富面”、提升生活品质的“小康面”。

  今年38岁的马军海就是从卡什代村走出的拉面匠,经过20多年的打拼,可谓事业有成。2000年8月,马军海背井离乡走出大山,带着一个拉面师傅和一名服务员第一次坐火车前往湖北武汉,在洪山区珞狮南路华中农业大学旁开了第一家拉面店。

  当时的店名叫大西北牛肉拉面店。靠自己的勤劳用心做事,生意逐渐红火起来,第一年,他获得纯利润7万元。

  此后,他相继在武汉开了8家拉面店。2010年10月,马军海成功注册了湖北化隆牛肉拉面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开启了化隆拉面的品牌之路。“一人富了不算富,让全村人民富起来才算富。”马军海告诉记者,他于2012年12月转变了公司经营模式,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就是说开设拉面店的钱由马军海的公司出资,然后和村里的农户签订协议,让他们来经营,除去开支后,利润平分。

  此举先后带动了五十多户农户约200人全部脱贫,其中既有藏族也有回族,现在他们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还买了房子和车。

  “幸福密码”之四易地搬迁

  卡什代村是化隆县的贫困村之一,该村地处高寒冷凉之地,交通极为不便,仅靠整村推进、危旧房改造、修路等手段,无法彻底解决村民们的安居问题。

  “这里一方水土根本养不了一方人,由于水资源少、耕地总量少,山区面积多、自然灾害多,2017年村“两委”班子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一致决定对卡什代村实施整村搬迁,易地搬迁项目按照村民意愿分为集中安置和分散搬迁,集中安置点选在离本村8公里的岗蓝卡。”时任卡什代村民委员会主任的马海军说。

  “岗蓝卡”集中安置点离203国道仅6公里,搬迁后可以解决群众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在各级党委、政府关怀下,卡什代村易地搬迁安置区于2018年建成。

  然而,故土难离,不少村民在搬与不搬之间难以作出抉择。这时,村里的老党员马沙力海带头在整村集中搬迁申请书上按下了红手印,立下搬出大山的“军令状”。

  在党员们的带动下,219户985人通过易地搬迁实现了“挪穷窝、拔穷根、建新村、置新业”。据介绍,卡什代村易地搬迁项目总投资2200多万元,其中集中安置60户284人,投资1400多万元。集中安置点先后兴建了安居工程、村民饮水工程,并修桥筑路,升级改造了村容村貌,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幸福密码”之五规模种植

  随着拉面产业兴起、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易地搬迁新型经济的发展,卡什代村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土地撂荒现象比较明显。

  为此,卡什代村抢抓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机遇,扎实推进生态扶贫,实施退耕还林1980亩,全面完成投资448万元的卡什代村“三北”防护林项目,造林面积达19000亩,每年发动党员群众参加义务植树“大会战”,先后植树5000余株,让群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同时,由一名党员大学毕业生带头流转土地2600余亩,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宅基地拆旧复耕建设项目,辐射带动全乡种植马铃薯、油菜籽等2万余亩,通过稳就业、保增收、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夯实产业基础,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

  从土地撂荒到2600多亩的规模种植,卡什代村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卡什代村正在朝着整洁化、文明化、产业化的方向持续发展,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满意度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正在这里拔地而起。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