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社(重点指重庆农商行)“三社”完善功能、相互支持、融合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三社”融合发展工作,在巩固夯实基层社力量,提升专业合作社质量,有效解决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等深层次问题上积极探索、成效显著。重庆“三社”融合发展改革经验,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作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复制。
3月1日至4日,重庆日报和市供销合作社共同举办“三社”融合理论调研活动,记者联手智库专家学者组成调研团,深入石柱、奉节、长寿、渝北等地实地调研,总结“三社”融合的成绩和经验、梳理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措施。
阳春三月,春耕大忙。
紧张忙碌的辣椒育苗、飘香四溢的泡菜加工、井然有序的柑橘管护……所到之处,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鲜活的生产场景。
3月1日至4日,重庆日报记者随“三社”融合理论调研团,到石柱沙子镇、奉节平安乡、长寿双龙镇和渝北大盛镇,探访重庆“三社”融合的发展路径。
“重庆‘三社’融合在推进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虽然模式不尽相同,但都打通了农业生产的要素资源,实现了供销社、合作社、信用社的三方共赢!”在调研活动结束后举行的理论研讨会上,专家们对重庆“三社”融合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基层供销社带动
产业发展有了“主心骨”
3月2日,奉节县平安乡射淌村昌霖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10余名村民忙进忙出,将一个个辣椒育苗盘摆放整齐。
合作社负责人段明发种植辣椒已有8年,如今他不仅自己发展了150亩辣椒,还带动当地110余户农户种植了300亩。
辣椒是市场风险较高的产业,段明发的底气从何而来?
答案就在不远处的夔门红辣椒加工厂。刚走进工厂,浓郁的泡菜香气就扑面而来。堆满了辣椒、萝卜的窖池边,加工厂负责人、平安乡供销社主任马泽超正在仔细检查。
马泽超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椒农,他曾在奉节县龙桥土家族乡金龙村种辣椒,经验非常丰富。正因为如此,2018年,县供销社在平安乡建“三社”融合示范点时,首先想到他,邀请他到平安乡牵头重新组建乡供销社。
以前,马泽超种辣椒并非一帆风顺,曾因为市场波动,辣椒卖不掉就地掩埋。他组建乡供销社后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规避市场风险,解除椒农的后顾之忧?
2018年,走马上任的马泽超在平安乡天台村建起3000平方米的辣椒加工厂,还在县供销社的牵线搭桥下,与四川一豆瓣酱企业达成合作,发展起了“订单农业”。自此,辣椒烂市、贱卖的情况在平安乡不复存在。如今全乡辣椒种植面积稳定扩大到4000亩以上,收购保护价也从每斤0.7元提高到1.5元。
在石柱县沙子镇,引回老供销人熊万胜回乡组建镇供销社后,当地黄连、莼菜、笋竹三大产业也开始发展起来。
熊万胜从事供销工作多年,后又在外经营笋竹产业,2019年沙子镇供销社重建后,熊万胜又重操旧业当上了主任,但看着分散发展的莼菜、黄连等产业,他也一时犯了难。
2020年,熊万胜逐渐摸索出门道,他力邀当地最大的莼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米俊华,请其出任供销社副主任。米俊华熟悉莼菜种植技术、加工和销售,他的“加盟”,让莼菜种植户有了“主心骨”。在镇供销社的带动下,当地莼菜种植面积迅速从400余亩扩大到1000亩。
除米俊华外,沙子镇供销社还请当地黄连、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以及电商平台负责人和农商行沙子分理处负责人担任副主任,使各个产业都逐渐上了规模。
在全市范围来看,推进“三社”融合发展以来,重庆基层供销社总数已达915个,其中涉农乡镇基层社805个,覆盖率达100%,供销合作社在乡镇无阵地、无人员、无经营、无服务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
“‘三社’融合,搭建平台是基础。”参加调研的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智库建设处处长卢向虎表示,基层供销社就是这个平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左手牵住合作社,右手拉住信用社,把两者与供销合作社的工作有机“融”在了一起,从而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助力。
利益深度捆绑
带动专业合作社发展
“我种辣椒所需的化肥、农药、地膜等物资,都由马主任他们帮我统一采购,省了好多事。”平安乡射淌村昌霖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段明发,指了指基地外摆放的中型耕地机说,“这些农机都是马主任免费给我用的!”
夔门红辣椒加工厂建立后,平安乡辣椒产业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市场行情好我就自己销售,一旦行情不好,就送到辣椒厂搞加工。”段明发说,如今他每年能收入二三十万元,还增加了几个温室大棚,合作社的发展也稳步向前。
在长寿区双龙镇,小桔人专业合作社在半个月前还只经营320余亩柑橘,现在已经增加到4300余亩了!
短短时间里,“小桔人”是怎么变“大”的?
双龙镇是柑橘种植大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但以前由于技术管护不到位,大小年情况严重,亩产量平均才2000余斤。2016年,在当地做柑橘种植技术指导的陈洪,与刘彪等4位种植大户达成共识: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技术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效益,“小桔人”自此成立。成立的第一季,320亩柑橘园,亩产量整体提升1000斤,果品品质也得到提高,收购价每斤比以前高出0.1元。
陈洪被任命为双龙镇供销社主任后,为了延伸产业链条,在他的协商下,保合村和洪岩村建起兴保合合作社及洪岩合作社,分别负责劳务服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销售。
同时,他又让镇供销社出资,入股小桔人、兴保合、洪岩3个合作社,通过镇供销社与合作社的有效整合,解决了用工难、产业质量不高、市场渠道不畅等问题。因此,有30余户大户就争相加入合作社,经营的柑橘规模也一下扩大至4300余亩。
推而广之,在全市范围内,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累计带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79万家,其中3800家合作社与基层供销社实现了股份、生产、服务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程度及农民的信任度正变得越来越高。
实地调研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青年巴渝学者高静认为,“三社”融合的过程和目标是实现“五链”的融合,“五链”即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价值链和生产链,“平安乡及双龙镇的案例充分表明,只有实现利益上的深度捆绑,才能真正地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资金入乡进村
缓解贷款融资难题
农业生产风险高、周期长,加上现代农业的高投入,不论是大户还是合作社,在发展中最愁的还是资金问题。
可金融机构不熟悉农业生产,怕产生坏账。信息的不对称,加上缺乏抵押物,导致农户和合作社一直以来都存在贷款融资难的共性问题。
“贷不到款,或放款慢错过农时,对于产业发展都是致命打击。”马泽超就多次面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困境。就在2018年重建乡供销社时,前期购买辣椒种子、培育辣椒苗,中期垫付农药化肥等生产物资,后期的现金收购,还有人工投入,都让他感到资金压力巨大。
正在这时,县供销社伸出了援助之手。
在县供销社和熟人担保下,他顺利从重庆农信公司贷款120万元,确保了乡供销社的组建。2020年8月,正值收购辣椒的时期,资金一时难以周转,县供销社又为其在银行贷款100万元。
去年11月,沙子镇黄连种植户彭华荣打算来年扩大生产,搭建大棚和烘干房,急需资金。为他提供帮助的,也正是在沙子镇供销社担任副主任的农商行石柱支行沙子分理处主任刘海荣。
“出任供销社副主任后,与农户打交道多了,对农业生产和种植户增加了了解,因此在办理信贷业务时顾虑也减少了。”刘海荣说,根据彭华荣的情况,他还为其推介更实用的信贷产品,不仅不需要抵押物和担保,还享受到4.95%的利率,较正常贷款利率低0.55个百分点。
最近两年,通过镇供销社,农商行已为当地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近2000万元,而在此前,这一数据为0。刘海荣说:“农业生产问题得到解决,农商行的业务也得到拓展,我们彼此之间实现了共赢。”
全市其他区县也进行了农村信贷产品的创新和探索,推出了“夔融贷”“兴农贷”等22款产品。重庆农商行在支持合作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信贷支持范围,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900亿元。
“信息不对称是制约金融机构对涉农经营主体放贷的主要原因。”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肖忠意表示,作为联系专业合作社和信用社的主体,供销社应加强三者深度融合,进一步缓解贷款难、融资贵等问题。
相关新闻>>>
以“三社”促“三变”
重庆今年将新建农村综合服务社星级社400个
重庆日报讯 (记者 栗园园)3月7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供销合作社获悉,今年重庆将持续深化“三社”融合发展,探索“三社”融合与农村“三变”改革有机结合,推动供销社基层组织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村社共建”,新建农村综合服务社星级社400个。
市供销社合作指导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综合服务社是乡镇基层供销社为农服务功能在村级的延伸,2018年重庆就启动了农村综合服务社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市农村综合服务社总量达到6120个,行政村覆盖率达76%。可为农户提供日用消费品、农村电子商务、农资供应、农技服务、农副产品购销、农机具维修、金融代办、再生资源回收等综合服务。
随着农村综合服务社的不断增多,重庆部分地区探索出农村综合服务社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建立股份合作的“村社共建”模式,为当地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服务,助推了“三变”改革。
但目前,不少农村综合服务社仍然存在基础薄弱、实力不强的问题,导致其与生产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近年来,市供销合作社通过打造农村综合服务社星级社,发挥示范作用,促进整体服务水平提高。
“去年我们新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星级社400个,今年还要再建400个。”该负责人称,星级社与农民利益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运作更成熟高效,可以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依托功能完善的星级社,重庆将以“三社”促“三变”,助推乡村振兴。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