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上午,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农委举行了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农委主任陶方启介绍了省委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并与省农委副主任周世其、朱永东共同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发布会由省农委副主任朱永东主持。新华社安徽分社、经济日报安徽记者站、农民日报安徽记者站、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台等20余家新闻媒体参加了新闻发布会。以下是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主持人朱永东:各位记者朋友们,同志们,上午好。
欢迎大家出席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农委举办的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
昨天,安徽日报全文颁发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这个《意见》也就是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意见》,今天很高兴请来了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农委主任陶方启先生,省农委副主任周世其先生,请他们向大家解读《意见》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首先,请陶主任介绍省委一号文件主要内容。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昨天,安徽日报已经公开发布,现将有关情况向各位作一个通报。
一、关于《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
今年,中央连续第14年出台了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就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我省《实施意见》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突出做好结合文章。
《实施意见》总框架结构由“帽段+七大部分+结语”构成,共37条,13000余字。
帽段:总结了2016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成就,点出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2017年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2017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把握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的主要目标,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作出积极贡献。
第一部分: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一是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稳定粮食作物生产,大力发展品牌粮食,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优化经济作物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扩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二是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促进家禽产业升级和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增效。三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蔬菜瓜果、茶叶蚕桑、中药材、花卉苗木、杂粮杂豆、食用菌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四是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畜禽、水产、果蔬茶、中药材、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五是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继续实施农产品食品安全民生工程。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红榜”和“黑名单”制度,完善乡镇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系统,建立互联共享的全程可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六是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第二部分: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一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出台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加工企业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二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引领行业发展的“甲级队”和“排头兵”。四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采取“政府搭台、企业主体、农民受益、共享发展”的方式,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生产+加工+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园。
第三部分: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依托乡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特色农产品、乡土文化等资源,利用美丽乡村、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载体,以“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水利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二是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出台全面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实施方案,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完善全省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构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继续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徽风皖韵特色村镇。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四是推动农村创业创新。深入开展农村“双创”,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行动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经营者、农业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整合创建一批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园区,打造创新高地和创业基地。
第四部分: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建立健全秸秆还田利用、产业利用、收储服务、政策扶持支撑体系。二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积极推进畜禽粪污和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推动规模化大型沼气健康发展。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三是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灌排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同步完善田间节水设施。大力推广低压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力度。四是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继续实施巢湖、淮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规模养殖场。五是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实施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加强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江淮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引江济淮、大中型水库水源地和进一步治淮、长江干支流治理工程建设,推进新安江综合治理工程。
第五部分: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一是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国家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开展主要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加快良种选育和推广。集成创新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加快研发智能农机装备。二是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加强乡镇公益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建立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服务新格局。三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实施国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深化科技成果权益改革,提高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收益中的获益比例。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大力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园区建设综合试验站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支持园区产学研合作建立各类研发机构、测试检测中心、院士工作站、技术交易机构等科研和服务平台,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五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快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继续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试点。
第六部分: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一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灾后水利水毁修复与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补齐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湖泊防洪综合治理、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四块短板”。严守耕地红线,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二是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创建活动。开展农村垃圾、生活污水专项治理行动,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步伐。三是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四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第七部分: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一是加强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制度,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县级数据库建设,尽快建成从省到县互联互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形成全省“以图管地”和承包合同网签管理系统。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制定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三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出台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四是严格执行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继续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重点支持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增收和绿色生态。五是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保证增量,用好存量,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六是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七是推动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八是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九是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结语: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
二、关于《实施意见》的主要亮点
一是就“三区”“三园”加“一体”建设,提出了具体落实措施。建设“三区”“三园”加“一体”,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作为今年中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平台、载体,我省将充分发挥好这些载体、平台的作用,逐项抓好落实。
二是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放在重要位置。结合省政府即将出台的《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强化就业创业扶持、构建城乡一体发展长效机制、健全困难群体收入保障机制方面,提出具体的扶持政策。
三是突出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结合我省即将出台的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方案,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并决定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为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
四是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秸秆还田利用、产业利用、收储服务、政策扶持支撑体系。完善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加强农机农艺农信融合,扩大耕地深松作业补贴。积极支持秸秆气化、固化等能源化利用,推进秸秆电厂建设。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专业化秸秆收储运,积极引进秸秆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和成熟项目。设立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引导基金,大力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现代环保产业,扶持秸秆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在适宜地区推广秸秆深度利用模式。
五是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六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按照扶贫对象和需求、脱贫目标和时限、扶贫措施、脱贫责任“四项清单”,围绕“六看六确保”和源头严把、过程严控、验收严格、纪律严厉“四个严”的基本要求,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监测评估、防范返贫、责任落实全覆盖,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中央的考核验收、经得起贫困群众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七是大力推进“三变”改革试点。出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在全省选择10个县整县推进,其他市县选择若干乡村自行组织试点。
八是推行“一户一块田”做法。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推行“一户一块田”,实现按户连片耕种。
九是提出家禽产业发展新模式。推行‘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新模式,促进家禽产业升级。
十是加快全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推进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担保业务和机构向县延伸,扩大“劝耕贷”模式覆盖范围。
主持人朱永东:谢谢陶主任的介绍,下面请记者提问。
安徽日报记者: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请问陶主任,一号文件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台的?
陶方启:去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克服宏观经济环境趋紧、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和历史罕见洪涝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同时,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安徽同全国一样,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概括来说,就是“四大变化”:一是农产品消费需求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从过去的吃得饱转变为吃得更好、更营养、更健康。面对消费需求的升级,我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大路货”多,名特优农产品少,大量普通农产品卖难、优质高端农产品又供不应求。二是农业市场竞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品的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突出。三是农业资源环境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在农业连年丰收的同时,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也很大,农业面源污染、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日益突出。四是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宏观经济增速下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财政支农投入增幅也必然回落,在保持财政支农资金适度增加的同时,主要是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总之,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出台了该《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必须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的前提下,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厚植发展新优势。谢谢!
安徽新闻综合广播记者:农业产业化是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请问陶主任,今年我省在促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上将采取哪些措施?
陶方启:正如你所说,农业产业化是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短板。为此,省政府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三大战役”之一,并将将实施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行动,加快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具体情况请周世其同志介绍。
周世其: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经营领域不断拓宽,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产业体系不完善,产加销一体化不够协调;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滞后,带动能力不够突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与外省相比存在企业规模偏小、加工水平偏低、研发能力偏弱以及品牌影响力低。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与新常态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与省委、省政府要求,与外省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根据省委、省政府把“加快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作为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三大战役之一总体要求,我省即将出台《安徽省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7-2021年)》,明确下一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通过实施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农业新业态拓展、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品牌创建“五大工程”。到2021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5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7∶1;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今年农业产业化重点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一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支持,打造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实施主食加工提升行动。二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探索推广新的产业化组织形式。组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培育“绿色皖农”农产品品牌,发挥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平台作用。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甲级队”和“排头兵”。做大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知名企业,引导龙头企业抱团出海。加强企业研发创新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四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产业园基础实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加强政策创新,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产业园,鼓励农户和返乡下乡人员多形式参与建设、分享收益。确保今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超过2.2。谢谢!
安徽电视台记者: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一号文件对此也作出了部署。请问陶主任,我省如何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情况下推进粮食生产结构调整?
陶方启:安徽是粮食生产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粮食生产结构调整也是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点,如何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关系,请主持人,也是省农委分管粮食生产工作的副主任朱永东同志来回答。
朱永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针对当前的农村发展形势做出的研判,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适应市场需求,改善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二是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
我省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28亿斤增到2016年的683.5亿斤,总产常年居全国6—8位,多年以来一直是全国6个净调出省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省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同时,结合全省实际情况,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粮食生产结构调整。
一是稳定粮食产能,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围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创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田间设施标准化、栽培模式化、生产机械化、资源节约化、服务规范化,有效提升科技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打造皖北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和沿江江淮优质安全水稻生产基地,保障粮食产能稳定。
二是大力发展品牌粮食,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发展专用品牌粮食试点,以品牌经济为纽带,通过粮食生产、加工、服务一体化,形成粮食全产业链,提高粮食综合竞争力。重点扩大优质粳稻和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加强品牌粮食订单生产,实现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今年,全省已在41个县和省农垦建立专用品牌小麦原料生产基地565万亩;各地已上报专用品牌水稻原料生产基地面积535万亩,正在进一步落实政策措施和实施主体。
三是统筹调整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推进种养加协调发展。以优化布局、产业融合、品质提升、循环利用为重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开展粮改饲补贴试点。加大粮改饲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安全籽粒饲用玉米、青贮玉米及苜蓿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实施“双千工程”,大力推广番茄+水稻、小麦+西瓜、水稻+马铃薯等粮经高效集约耕作模式,实现亩收千斤粮、亩增千元钱。稳定主产区棉花、油料生产,促进果蔬茶等园艺作物增值增效。推广粮经高效集约耕作模式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促进稳粮增收,改善生态环境。
总之,全省推进粮食生产结构调整,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供给结构,跟上消费需求升级的节奏。坚持质量兴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谢谢!
农村工作通讯记者:请问陶主任,农业部门对于贯彻落实省委一号文件关于绿色发展,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和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有哪些措施?
陶方启:“农村增绿”,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新要求,省委一号文件第四部分也强调“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你所问的“解决面源污染”和“秸秆综合利用”是实现农村增绿的重要途径,这方面的具体举措,请周世其同志来介绍。
周世其:近年来,省农委一直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要求,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作为贯彻发展新理念、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和推进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作为加快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构筑美好安徽“生态屏障”的重要抓手。具体的举措有四个方面:
一是力推化肥农药“双减”工作。省农委制定并印发了两个“零增长”行动方案。开展了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提效、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增量提效、耕地地力生物物理防治升级提效等系列行动。2016年,全省肥料利用率达36.2%,提高1.8%;农药利用率达37.15%,使用量约1.33万吨,减少8.3%。全省推广水肥一体面积268万亩。
二是力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去年,省农委联合省环境保护厅印发了《关于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2016年6月底完成禁养区划定,2017年底前完成禁养区内关闭、搬迁工作。截止目前,已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小区)1235个,完成率28.35%。今年,省农委继续将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小区)关闭或搬迁作为重点工作推进,确保年底完成。
三是力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这里有三个“列入”。一是把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列入省政府民生工程;二是把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列入省政府今年重点工作;三是把秸秆综合利用列入今年农业农村工作三大战役之一。省农委制定并印发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地方围绕秸秆离田还田,因地制宜开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等“五化”利用工作。2016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3%。
四是力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我委连续三年出台了年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指导全省防治工作。开展了巢湖淮河等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试点示范等工作。今年,按照农业部统一部署,启动了耕地土壤污染和农产品协调监测与评价、茶叶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建设等工作。在全省设立了22个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点,定期开展农业面源动态监测。连续五年在巢湖流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验区建设,探索出了“一创两减三循环”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模式。谢谢!
中安在线记者: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请问陶主任,今年我省将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陶方启:省委省政府对农民增收工作十分重视,在今年省委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抓好农业农村工作,并且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7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要增长9%的目标任务。
为了促进农民增收,今年省委1号文件提出了很多的实实在在的举措,可以说7个部分37条,大多都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政策和重要措施。在这里,我想重点提这么几条:
一、以调整优化结构为重点,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我省是农业大省,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60%以上来自于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比较效益、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一是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调整种植结构。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经营结构,带动农民增收。
二、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为重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既可以带动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也可以拉动经营性收入的提高,是持续推动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一是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兼并联合、股份合作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批“甲级队”。二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组织实施“五大工程”,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大扶持力度,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引导财政资金、社会资本、金融资源等共同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以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为重点,增加农民二、三产业收入。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一是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组织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二是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引导普通农户、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建立多形式联营协作关系,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发展。三是持续推进农村“双创”,继续实施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搭建创业环境平台,健全服务机制,支持农民自主创业,提高农民增收能力。
四、以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为重点,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重要途径。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拓展农民就业空间。二是加快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择业竞争能力。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开发适合农民工的就业岗位,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省内劳务对接,引导农民工有序转移就业。
五、以推进“三变”改革为重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三变”改革,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最现实途径。一是加快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通过整县推进、压茬推进,不断扩大改革的覆盖面。二是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推进以经营性资产为重点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的股权分配收入。三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统筹兼顾、合理有效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
六、以落实和完善惠农政策为重点,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落实惠农政策,加大转移支付,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的途径。一是完善惠农补贴政策,扎实推进农业补贴“三合一”改革,积极落实秸秆综合利用、特色种养业奖补以及农业保险补贴等惠农政策,加大绿色补贴、生态补偿力度。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义务教育、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加快贫困农民的脱贫进程。谢谢!
安徽日报农村版记者:请问陶主任,一号文件对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有哪些政策?
陶方启:当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正在迅猛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了新动能。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对此专设一个部分来部署,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具体情况请周世其同志来介绍。
周世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我们抓农业结构调整、抓农村工作相比,既有传承和延续,更有创新和发展。过去主要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上做文章,现在要在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注重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
近年来,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非常迅猛。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我省坚持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的有力抓手,按照“农旅结合、一三互动、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强化政策扶持引导,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农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拉长了产业链条,拓展了农业功能,促进了农民增收。2016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旅客人数达到1.33亿人次,营业收入616.07亿元,从业人员50.25万人,分别比去年增长17.7%、11.09%、11%。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人数45.23万人。目前,全省共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2个、示范点20个,全国十佳休闲农庄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1个,五星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企业5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个;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3条;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9个、示范点120个;省级休闲农业专业示范村16个。在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近年来,全省把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的重要切入点,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在培育本土化农业电商平台,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电商,探索农业电商新模式,推进农业电商精准扶贫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农产品电商已成为新常态下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业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撑平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据监测,截至2016年底,全省16个市共有127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比2015年底增加303家,2016年全年实现交易额246.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3%。
尽管我省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一些发展较好的省份相比,仍有一些差距。在休闲农业方面,一是基础不够牢固。休闲农业发展起步晚,投资小,发展受到用地困扰与融资困难,路与水电气等配套设施难以跟上。二是品牌不够突出。休闲农业方兴未艾,有影响的品牌企业仍有待培育与挖掘。三是人力与人才制约严重。休闲农业的管理与经营人才缺乏,制约产业发展。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还存在人才、资金、物流、平台、营销等方面差距,面临不同区域、不同产品发展不平衡,质量与标准难统一,农产品物流成本高、缺少冷链物流等问题。
下一步,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实施意见》以及省政府出台的《安徽省“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将休闲农业产业培育成拓展农业增效、生活增收和生态增值的新兴支柱产业。大力实施农业电子商务示范专项行动,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农产品电商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在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政策含金量比较高。比如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方面,文件提出,要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各市、县安排一定比例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在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方面,文件也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今年全省计划新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点20个。培育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集聚区。在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方面,我省将出台全面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实施方案,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强农村物流,特别是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行动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通过农业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必将发挥“1+1>2”的叠加效应,催生出农业农村经济新业态。在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方面,文件特别规定,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这样一个抓手,从而将农村各种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聚集在一起,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在推动农村创业创新方面,文件也提出要全面落实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电用地、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谢谢。
安徽农村广播记者: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年,请问陶主任,我省在推进农业扶贫上将采取哪些措施?
陶方启:脱贫攻坚是当前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去年以来,农业部门牵头抓了产业扶贫,主抓了特色种养业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些新模式、新典型。前不久,省农委牵头承办了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方春明副省长对今年产业扶贫进行了部署。下一步,我们还将出台今年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要点,对今年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这方面的情况,请朱永东同志来介绍。
朱永东: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以《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为主体的“1+20+4”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农业部门在脱贫攻坚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肩负着重要职责,主要任务是推进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2016年,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圆满完成了贫困村、贫困户特色种养业年度发展目标任务,为村出列、人脱贫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2017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省委一号文件在第六部分就“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作出了部署。全省农业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一号文件要求,以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种养业,解决产业扶贫覆盖面窄的问题。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之策。我们将根据各地资源条件,进一步完善“菜单式”扶贫手册,加大产业选择指导、科技服务、技能培训、宣传引导等工作力度,使更多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效益好、见效快、可持续的特色种养业;通过社会化服务、资源入股等方式,帮助无劳力、半劳力的贫困户,利用所拥有的土地、山场、水面等资源发展特色种养业;同时,巩固好已脱贫农户的特色种养业发展成果。
二是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商贸流通,解决贫困户产品出路的问题。指导贫困县相对集中发展特色高效种养业,形成区域化布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三品一标”生产,打造优质原料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支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就地转化贫困户种养产品。加快推进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加强品牌培育和宣传推广,组织参加农交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推介活动,带动贫困户开拓农产品市场。
三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谁来带动贫困户的问题。实践证明,新型经营主体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也是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领头羊”。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对接。我们将深入研究、总结推广利益联结模式,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等手段,破解利益联结松散、带动贫困户作用不强的问题。
四是落实特色种养业扶贫政策,解决项目资金支持保障问题。各级农业部门掌握的项目资金,将向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并积极支持县级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我们还要求,每个贫困县都要出台一套特色种养业扶贫奖补政策、实施一批项目、安排一批奖补资金,确保每个特色种养业扶贫户至少发展一项产业、实施一个项目、获得一笔支持资金;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带动贫困户的多支持,不带动的不支持。
此外,我们还将通过对贫困县农业部门的绩效管理、对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特色种养业扶贫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等措施,督促县级抓好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谢谢!
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重头戏,请问陶主任,我省在这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陶方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省不断扩大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从清产核资、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三变”试点等方面作出了部署,具体措施请周世其同志来介绍。
周世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管长远、管全局的重大改革。推进这项改革,有利于激活农村各类要素的潜力,进一步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有效释放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去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我省在今年1号文件中,对这项改革进行了部署,提出了要求。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制度,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县级数据库建设,尽快建成从省到县互联互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形成全省“以图管地”和承包合同网签管理系统。
二是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试点工作。这项改革重点在有经营性资产的村镇,特别是城中村、城郊村和经济发达村开展。今年,省级将在每个县(市、区)选择2-3村继续开展试点,同时指导各地积极扩大试点。这项改革将用5年的时间全面完成。
三是继续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工作。“三变”改革试点是我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今年在继续抓好首批11个县(区)13个村试点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选择10个县(区)进行整县推进。要通过“三变”改革,将“固权”与“活权”有机结合起来,在更大的范围内探索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路径。
四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落实好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同时统筹协调推进“三块地”(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进一步放活集体土地权益。
五是做好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等。重点清查未承包到户的集体统一经营的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以及现金、债权债务等,核实其存量、价值和使用情况,这项工作将用2年的时间全部完成。进一步完善市场布局,推进规范运作,用2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市县乡互联互通、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