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关于印发内蒙古小麦、杂粮杂豆、水稻、油料、蔬菜、甜菜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2018-01-18 16:49来源:内蒙古农牧业厅   作者:未知

各盟市农牧业局:

  根据农业部《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内蒙古自治区种植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生产实际,特制定了内蒙古小麦、杂粮杂豆、水稻、油料、蔬菜、甜菜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现随文印发。请各地在产业发展中结合实际,认真组织落实。

  附件:1、内蒙古小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2、内蒙古杂粮杂豆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3、内蒙古水稻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4、内蒙古油料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5、内蒙古蔬菜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6、内蒙古甜菜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

  2017年12月28日

  

  附件1:

  内蒙古小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为稳定提升内蒙古小麦生产能力,提高小麦单产水平、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推进小麦与玉米、马铃薯、向日葵等作物间合理轮作,推广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优化种植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小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小麦生产发展现状

  (一)生产概况。小麦是世界最重要的谷物之一,产量仅次于稻谷,居第2位,小麦在中国谷物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与产量均占谷物产量的1/4以上。

  1、播种面积及产量。我区小麦近年来种植面积约1000万亩,并呈逐年增加态势,在全国排名第12位,占全国小麦面积约3%,占全国春麦面积约45%,占我区粮食作物面积10%;产量占全国1.4%,占我区粮食作物产量6.5%;平均单产约200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0%。

  2、产区分布。内蒙古地区有较长的小麦种植历史,分布范围比较广,全区12个盟市均有种植。主要种植区域总体分为三大块,即西部河套和土默川灌区;中部阴山山脉南北辐射区及干旱、半干旱丘陵地区;东部大兴安岭沿麓地区。

  一是西部河套和土默川平原灌区。该区小麦主要种植区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包头市土右旗,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托县,种植品种主要有永良4号、农麦2号、巴丰5号等。该区种植水平高,为小麦高产区,种植面积约占全区小麦总播面积15%,平均单产370公斤/亩。

  二是中部阴山山脉南北辐射区及干旱、半干旱丘陵地区。该区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包头市达茂旗、固阳县,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该区生态和小麦种植类型较为复杂,既有河水灌溉,也有井水灌溉,还有二阴下湿滩旱地小麦种植。种植品种主要有永良4号、内麦19、内麦21、小红皮、晋春9号等。该区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区小麦总播种面积35%左右,平均单产70公斤/亩。

  三是东部大兴安岭沿麓地区。该区主要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和通辽市,东部大兴安岭沿麓地区,有着与加拿大硬红春小麦生长类似的生态环境,主要种植优质强筋小麦,主要品种有龙麦33、龙麦35、克旱16、内麦19、拉2577、格莱尼等。该区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区小麦总播种面积50%左右,平均单产250公斤/亩。 

  (二)我区小麦产业发展优势

  1、资源优势。我区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小麦种植范围广,西起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东至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南自鄂尔多斯市的乌审旗,北到呼伦贝尔市的额尔古纳,全区12个盟市均有种植。我区属一年一熟制春麦区,也是我国春小麦的主要产区,春小麦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的40%以上,居全国春小麦产区各省之首。小麦是我区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生产优势。内蒙古具有小麦生产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是国家中强筋优质小麦产区和小麦商品粮基地,小麦品质上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国家“十三五”种植业结构调整提出加强我国东北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大兴安岭沿麓地区)和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春小麦种植。呼伦贝尔市及大兴安岭沿麓地区日照长、雨热同季、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病虫害相对较轻,生态优势明显,是生产优质强筋小麦的优势产区,具有发展中国“硬红春”小麦的区域优势,该区域小麦具有品质优、品种纯度高、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的特点。

  (三)我区小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生产受自然条件约束较大。小麦属于高耗水作物,近年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也面临水位下降,水价上涨的问题,限制了小麦的种植,如遇干旱,部分地区不能确保灌溉适时水,影响小麦产量。尤其是呼伦贝尔地区大部分属于旱地小麦,依靠自然降水,小麦的品质与产量受气候影响较大。

  2、比较效益偏低。呼伦贝尔市部分地区优质强筋小麦无法做到“单种单收”,使得收获的小麦基本为“混麦”,无法实现优质优价,造成小麦种植效益偏低。

  3、种植品种和栽培技术还有待提升。小麦栽培品种和种植技术因不同生态条件而不同,近年由于结构调整和大型喷灌圈内轮作倒茬需求迫切,小麦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目前全区小麦栽培品种多而杂,购销按地域而不是品种进行,使得很多小麦的优质品质特性很难发挥,出现强弱混杂,整体品质不高。

  4、产业链条较短。小麦产业链条短,绿色品牌发挥效益低。缺乏中高档产品研制推广的能力。绿色和有机小麦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呼伦贝尔地区缺少大型面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小麦商品率达85%以上,原料不能就地转化,附加值小,效益低,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二、促进内蒙古小麦生产发展的思路、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的总思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统领,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小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强化政策扶持,推进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小麦生产稳定发展,提高小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民的增收能力,形成小麦生产发展、用地养地结合、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相互促进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一是统筹资源与布局。根据不同生态区域的资源禀赋、耕作方式、种植习惯,优化调整生产布局,稳定种植面积,提高整体品质。二是统筹生产与消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优质和专用小麦,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打造绿色有机品牌,提升小麦生产效益。三是统筹生产与加工。扶持主产区生产的同时,积极推进主产区产地加工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四是统筹生产与科研。着眼生产发展需要,加快选育和推广优质、专用、高产、多抗的优良品种,强化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的集成与示范推广,挖掘增产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五是统筹政策与市场。发挥政策在市场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信息引导服务,完善鼓励扶持政策,挖掘市场潜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目标任务。一是稳定面积。稳定保持小麦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二是提高单产。力争到2020年小麦平均亩产达到220公斤。三是提升品质。力争到2020年河套灌区发展优质中强筋小麦150万亩,呼伦贝尔市及大兴安岭沿麓地区发展优质强筋小麦300万亩,中部阴山山脉南北辐射区及干旱、半干旱丘陵地区发展优质中筋及弱筋小麦200万亩。四是增加效益。通过加快科技创新、经营体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转化增效。

  三、重点工作

  (一)调整优化区域布局。积极引导资金、技术、项目、人才向优势区域集中,推进“东、中、西”三区布局,稳定小麦种植面积。一是东部优势主产区。主要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压减玉米种植面积,适当增加小麦种植面积,重点推广“活土保墒”标准化作业技术和免(少)耕全程机械化技术,通过打造优质强筋、绿色有机生态品牌,提高种植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到2020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50万亩以上。二是阴山沿麓及干旱、半干旱丘陵区。主要包括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重点推广马铃薯、向日葵等与小麦轮作的生态友好型耕作制度,推进用地养地相结合,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重点发展中筋小麦,适当发展弱筋小麦,到2020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50万亩。三是西部种植区。主要包括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大力推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菜作物的间套种和麦后复种,根据小麦市场供求现状,重点发展优质中强筋小麦,到2020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

  (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对小麦科技创新的投入,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种子企业等部门的技术优势,组织开展协作攻关,加快选育一批适宜东、中、西三个区域的优质高产抗逆专用新品种;集中力量攻克制约小麦降低成本、提升品质、提高单产的技术瓶颈;集成示范推广一批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

  (三)强化小麦政策扶持。扩大订单生产等种植模式,支持面粉加工企业与小麦种植户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动出台扶持小麦加工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的优惠政策,促进产加融合,提升小麦全产业链整体效益。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结合各类涉农项目的实施,细化扶持小麦生产发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市场流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和扶持小麦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推动小麦产业发展。

  (四)加强小麦全产业信息预警服务。由单一生产技术服务,拓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信息预警分析服务,构建涉及农户、加工企业、收储企业、收购商和农技人员的信息采集渠道,加强市场分析预判,及时发布小麦供需信息,逐步形成生产和市场信息的良性互动模式。

  (五)加强农企对接订单生产。充分发挥我区项目优势产区集中、环境污染轻、品质好、商品率高、种植规模大的优势,积极引导大型加工企业建立生产基地,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专用品种订单生产,推行单种单收,实现优质优价,提高种植效益,调动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

  (六)大力发展区域品牌。以我区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自然资源,发展优质、绿色、有机小麦,小麦主产区大力培育区域品牌。开发附加值更高的专用面粉、精深加工产品等,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地位,围绕“三品一标”,打造内蒙古优质春小麦品牌,增加小麦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四、加快小麦产业发展措施

  (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种植效益。按照“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大行动的要求,结合优质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措施的推广,在各生态区域建设绿色优质高产模式化栽培示范基地,切实降低我区小麦种植成本,提升小麦品质,增加小麦种植效益,推进小麦标准化生产,以特色、绿色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多种技术模式。黄灌、井灌区要在提高单产的同时,重点发展套、复种提高效益,推广春小麦“两改三防”绿色增产技术、小麦套晚播向日葵栽培技术和春小麦高产高效及麦后复种栽培技术。干旱、半干旱丘陵地区要通过抗旱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措施重点提高单产。呼伦贝尔市及大兴安岭沿麓地区要重点在品种方面突出“一优三抗”,即优质、抗赤霉病、抗倒伏、抗穗发芽;在栽培技术方面提高耕种与管理水平,推广节水节肥高效栽培技术。要大力实施“三防”措施:一是防春旱,通过(秋)深松深翻、秸秆还田、两次镇压等措施,达到蓄水保墒的作用;二是防早衰,施用缓控释肥,以补充土壤养分的不足,预防后期脱肥;三是防病、防雨、防霉烂。通过调节播种期,避开后期多雨的不利天气,尽量减少穗发芽、霉烂等损失。

  (三)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面粉加工等龙头企业自建或与新型经营主体共建示范性原料基地,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不断创新和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及中介组织之间建立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进一步完善订单的签订和管理办法,规范订单格式、内容和签订程序,强化订单双方的法律意识,着力解决订单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加大科研投入、培养专业人才。逐步建立内蒙古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科研团队,加大科研力量,增加稳定持续的资金支持。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加快培育和引进既适合当地自然气候,同时符合市场需求的小麦品种。集中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提高小麦生产的标准化栽培水平,良种和良法同步推广,健全社会化服务和科技服务体系。

  
附件2:

  内蒙古杂粮杂豆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根据国家、自治区关于适当调减“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改种耐旱耐瘠薄的薯类、杂粮杂豆,满足市场需求,保护生态环境的精神要求,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莜麦、荞麦、谷黍、红小豆、绿豆等杂粮杂豆生产,推进杂粮杂豆分等分级、优质优价与精深加工,开发营养健康、药食同源的功能性产品,建立一批优质杂粮杂豆原产地生产保护区,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杂粮生产现状

  (一)杂粮杂豆产业发展现状。中国是杂粮杂豆起源中心之一,是世界杂粮杂豆主要生产国,杂粮种类多且占有份额较大。其中尤以谷子、荞麦、燕麦、糜子、绿豆、豌豆、蚕豆等作物种植面积大、产量大。中国谷子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 1 位;荞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 2 位;绿豆、红小豆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 1/3 左右;同时中国也是燕麦、豌豆、扁豆等的主产国。

  内蒙古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种植杂粮杂豆作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区优势。近年来,全区杂粮杂豆播种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0%以上,总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的5%左右,是全国杂粮杂豆的三大优势产区之一。

  (二)产区分布

  1、燕麦:我区燕麦播种面积居全国第一,产量第二,产区集中在中西部阴山北麓的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北部,锡林郭勒盟、赤峰市等地;

  2、谷子:我区谷子面积全国第三,产量第二,产区集中在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

  3、荞麦:我区荞麦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优势产区在中西部的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和东南部的赤峰市和通辽市;

  4、高粱:我区高粱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集中种植在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

  5、绿豆:我区绿豆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主要种植在东部的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等地,以上三个盟市常年种植面积约在250万亩左右;

  6、芸豆:我区芸豆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主要种植在东部的呼伦贝尔市,此外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等地也有少量种植。

  (三)杂粮杂豆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内蒙古虽然是杂粮杂豆生产大区,但由于过去的科研基础薄弱,成果积累较少,使得杂粮杂豆种植、加工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一是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单产较低。由于杂粮杂豆作物品种选育研究滞后,更新速度缓慢,产业化程度不高,导致品种多乱杂,缺乏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杂粮杂豆良种繁育体系尚未建立,繁种供种受到制约,新品种的生产用种得不到示范推广。

   二是种植规模小,技术落后。大部地区杂粮杂豆属于农户自发小片种植,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较少,使得杂粮杂豆生产缺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植模式、影响了产品标准化生产,产品的品质和产量难以保证。

   三是杂粮产业开发资金不足、人才短缺。尽管目前我国建立了部分专项资金,但由于研究起步晚、不够深入,能够直接推广应用的技术和模式短缺,不能满足杂粮杂豆生产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四是产品深加工技术滞后。目前我区现有的杂粮杂豆深加工产品技术及配套设备相对落后,难以按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制约了产品档次的提升。

  二、推进杂粮杂豆产业发展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的总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农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统领,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两条主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导向,推进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加强基础建设,依靠科技创新,以杂粮杂豆全产业链协调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杂粮生产、加工稳定发展,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杂粮杂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的增收能力,加快杂粮杂豆种子生产企业和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提高杂粮杂豆良种覆盖率和精深加工能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突出优势区域与因地制宜相统一。要充分发挥我区杂粮杂豆资源优势,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发展优势区域杂粮杂豆生产,进一步提高优势区域的产业集中度和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提升杂粮杂豆市场竞争力。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特色密切结合,避免同质竞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是市场导向与尊重农民意愿相一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产业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农民意愿和经营自主权,搞好技术服务和示范带动,通过科学规划、信息引导、政策扶持,充分调动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合理安排区域生产和品种结构。

  三是坚持科技创新与促进提质增效相并重。加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着眼杂粮杂豆生产发展需要,加快选育和推广优质、专用、高产新品种,强化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的集成与示范推广,挖掘增产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加快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带动结构调整,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发挥政策在市场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信息引导服务,完善鼓励扶持政策,在主产区扶持一批产加销一体化杂粮杂豆龙头企业。以企业为主体,推进杂粮杂豆精深加工,引导科学消费,提高市场供应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1、扩大面积。到2020年杂粮杂豆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左右。

  2、提高单产。力争到2020年亩均单产比2015年提高10公斤。

  3、增加效益。通过加快科技创新、经营体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转化增效。

  三、产业布局和主攻方向

  (一)杂粮杂豆优势区域布局。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以及龙头企业向杂粮杂豆优势区域集中,扩大杂粮杂豆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和效益。

  1、谷子:重点在赤峰市、通辽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发展布局。

  2、燕麦:重点在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发展布局。

  3、荞麦:重点在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发展布局。

  4、绿豆:重点在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发展布局。

  5、高粱:重点在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发展布局。

  6、芸豆:重点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发展布局。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谷子种植面积达到36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200公斤;燕麦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150公斤;荞麦种植面积达到11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70公斤;绿豆种植面积达到25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280公斤;高粱种植面积达到18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310公斤。

  (三)主攻方向。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研究选育、引进筛选、示范推广高产优质专用新品种,扩大良种覆盖率。在主产区建设规模适度、管理科学的杂粮良种繁育基地和种子经营企业。

  二是推广谷子轻简栽培、滴灌栽培、荞麦大垄双行机械化作业、燕麦全程机械化栽培等配套技术模式,提高杂粮杂豆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技术水平。

  三是开展特色杂粮杂豆标准化生产示范,在我区杂粮杂豆优势主产区创建一批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绿色、有机等认证,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制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应用。加强投入品监管和风险评估监测,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

  四是在各优势产区扶持建设杂粮杂豆加工产业基地,推进杂粮杂豆分等分级与精深加工,开发营养健康、药食同源的功能性产品,建立一批优质杂粮杂豆原产地生产保护区。提升加工规模和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在支持现有品牌的同时,打造开发新的名、优、特加工品牌,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努力提高加工品质和品位,培育和开拓国内外市场。

  四、推进杂粮杂豆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大力支持杂粮杂豆科技创新。加强对我区主要农作物品种资源创新与选育的研究支持力度。加大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开展种质资源创新,逐步建立杂粮地方种质资源库,为我区杂粮种质多样性保存、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重点在高产优质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高产高效栽培、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加工关键技术以及特有功能成分提取与加工等方面进行探索。

  (二)加强杂粮杂豆政策扶持。指导我区杂粮杂豆优势特色作物及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构建高效、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强对企业资金、人才、技术和政策等方面支持,使其发展成为规模型龙头企业,积极支持企业引进和创新高新技术,利用区位优势,研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农产品,提升产品档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进一步加强和促进产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产学研紧密结合。

  (三)加强杂粮杂豆全产业链信息平台建设。由生产技术服务,拓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信息预警分析服务,构建涉及农户、加工企业、收储企业和农技人员的信息采集渠道,加强市场分析预判,及时发布杂粮杂豆供需信息,逐步形成生产和市场信息的良性互动模式,稳定杂粮杂豆种植面积、提升市场竞争力,保障农户和企业的利益。

  (四)加大宣传引导科学消费。中国是世界杂粮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目前因饮食结构不合理已造成我国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病人达到30%以上,食用燕麦、荞麦、谷子等杂粮杂豆具有降低“三高”的作用,应广泛宣传杂粮杂豆的营养功效和保健功能,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方式,扩大消费市场,提高消费者对杂粮杂豆的认可度。

  (五)加强农企对接,发展订单生产。充分发挥我区杂粮杂豆产区集中、环境污染轻、品质好、商品率高、种植规模大的优势,积极引导大型加工企业建立生产基地,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专用品种订单生产,实现优质优价,提高种植效益,调动农民发展杂粮杂豆生产的积极性。

  
附件3:

  内蒙古水稻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水稻是重要的口粮作物,发展水稻生产对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全面提升食物质量,优化品种结构,稳步增强食物供给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稳定提升我区水稻生产能力,提高稻米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保障农户种植收益,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种植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等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内蒙古水稻生产发展现状

  (一)生产概况。内蒙古稻区属于高纬度寒地稻作区域,主要集中在北纬42~49°之间的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属东北半湿润早熟单季稻作带,种植的主要是粳稻品种。稻田主要分布在嫩江水系的诺敏河、阿伦河、雅鲁河、绰尔河、归流河流域和西辽河水系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新开河、教来河流域的冲积平原。近10年来,全区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30万亩左右,总产60万吨左右。2016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为147.6万亩,总产84.9万吨。

  全区99%的水稻种植集中在我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4个盟市,其中兴安盟种植面积最大,约50万亩,单产水平最高,稳定在500公斤/亩左右,面积和总产约占全区的1/3;其次是通辽市,播种面积在30万亩以上,占全区总面积的1/4;此外,鄂尔多斯市、包头市、乌海市、呼和浩特市和巴彦淖尔市等地有零星种植。2016年,兴安盟、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和赤峰市的水稻种植面积分别是50.1万亩、40.5万亩、28万亩和26.8万亩;总产分别是36万吨、24万吨、13.5万吨和10.4万吨;东四盟市的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的98.5%和98.8%。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旗县有5个,分别是兴安盟扎赉特旗、通辽市科左后旗、赤峰市翁牛特旗、呼伦贝尔市莫旗、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面积分别为27.6万亩、26.4万亩、19.6万亩、16.2万亩和12万亩。近年来,随着鄂尔多斯市沿黄滩涂盐碱地区农田整理力度不断加大,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水稻种植效益初步显现,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鄂尔多斯市水稻种植面积由2014年的10965亩,增加为2016年的16300亩,增长了48.7%,主要集中在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和杭锦旗。

  (二)存在问题。尽管水稻是我区重要的口粮作物,且东部地区由于适宜的土壤、光照和水分条件成为优质粳稻产区,但受无霜期偏短及水资源不足等自然条件限制和项目支持少等客观因素影响,我区水稻生产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水稻自育品种和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偏小;二是先进栽培技术覆盖面小,绿色高产高效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三是机械化程度偏低,制约节本增效和种植面积扩大;四是水稻经济合作组织不够健全,市场信息掌握滞后,影响实现高产高效;五是水稻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业结合仍处于起步阶段,水稻生产潜在的旅游附加值尚未充分挖掘。

  二、促进水稻生产发展的思路、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的总思路,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认真落实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绿色优质粳稻生产基地建设为目标,坚持品牌引领、科技支撑,优化水稻品种结构,提升水稻产品品质,打造优质稻米品牌,提高水稻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订单生产,探索种养结合模式,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为保障安全优质稻米供给,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户种植收益发挥积极作用。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资源节约,因地制宜的原则。水稻是喜水作物,发展水稻生产要坚持以渠灌为主,自流灌溉优先,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立足自身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考虑水稻发展,严禁利用地下水发展水稻,禁止在沙漠地区、地下水超采漏斗区、严重干旱地区发展水稻。

  二是坚持绿色生产,产品安全的原则。水稻是重要的口粮作物,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着力推进绿色生产,科学施肥,绿色防控,充分发挥自治区稻区天蓝、水净的环境优势和土肥、光足、温适的生态优势,生产绿色、安全、优质的稻谷。

  三是坚持市场引领,产业融合的原则。全面掌握市场信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精选品种,优化栽培技术,提升稻谷的理化品质和食用品质,着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实现生产、加工、品牌等产业链条融合发展,实现优质优价。

  (三)目标任务。“十三五”期间,结合尼尔基水库、绰勒水库下游灌区水田开发,重点在东部优质粳稻区稳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升优质稻占比,同时适当发展中西部适宜区水稻种植,力争到2020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总产达到100万吨,其中优质稻面积占比超过80%,实现全区大米消费自给率达到80%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优化区域布局。结合我区实际,重点发展东部水稻优势产区,确保品质不降低。主要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依托自治区东部稻区的资源优势,通过积极引进资金,加强项目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开发水稻生产基地建设,扩大水稻种植面积,鼓励地上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发展优质绿色粳稻生产,建立东部优质绿色水稻生产基地。

  (二)推进绿色生产。加大适宜机插、机械直播、加工专用型品种等优质、多抗、高产品种的引进示范筛选力度;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水稻节本增效等栽培技术,配套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调酸改土等措施,夯实绿色生产基础。

  (三)紧扣主推技术。我区水稻生产以品质提升为重点,重点推广绿色、高效、轻简栽培技术,包括: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水稻抛摆秧栽培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和水稻生产机械化等技术。

  (四)鼓励技术创新。加强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鼓励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和推广部门加大对适宜不同区域的优质、高产、多抗水稻品种的选育、引进和示范筛选工作,加快常规稻种子提纯复壮,降低用种成本,发挥常规稻品质优势,提升种植效益。加强绿色、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推广,鼓励各地针对经营能力强、接受信息快,种养积极性高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稻田综合种养试验示范,推广一批适合我区的种养结合模式,提高种养综合效益。

  (五)打造区域品牌。以品质为基础打造我区优质水稻品牌,强化品牌建设,发挥品牌作用,实现由“量”转“质”。充分发挥我区水稻品质优势,要通过加强水稻标准化基地建设、强化标准化生产管理、支持标准化认证、构建质量追溯体系和品牌体系,开展品牌宣传推荐活动,构建品牌产品电商平台、促进品牌企业发展壮大,逐步打造“兴安大米”等区域名牌,提升品牌价值,实现优质优价。 

  (六)搭建产销平台。积极推动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措施,搭建产销平台,逐步形成加工企业、收购商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无缝对接,鼓励大型加工企业建立生产基地,推进种植大户标准化生产,扩大订单生产面积。探索“互联网+农业”的生产销售模式,搭建电商平台,增加种植收益,提高种植积极性。

  (七)加强产业指导。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关注水稻生产,由过去单一注重生产技术指导逐步转向关注全产业链健康发展。依托自治区农牧业厅全产业链首席分析师团队,逐步构建涉及农户、收购商、加工企业和农技人员的信息采集团队,加强市场信息分析预判,及时发布相关信息,逐步形成市场引导生产、生产拉动市场的良性互动。

  (八)发展乡村旅游。水稻生产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天然优势。各地要把握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验回归田园的愿望日趋强烈、农业休闲旅游逐渐热门的有力时机,因地制宜开展稻田作画、稻田认养、体验收割等乡村旅游项目,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动水稻生产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宽种植农户增收渠道,提升水稻产业附加效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尽管水稻生产在我区粮食生产中所占份额不足3%,但却是我区的优势特色作物和重要口粮作物,要积极推动当地政府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筛选、试验示范,优质稻基地建设,区域品牌打造,龙头企业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引导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扶持,推进水稻产业长久健康发展。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尼尔基水库,绰勒水库,察尔森水库、红山水库等大型水库下游,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增加投资,对部分未建和未完善的引水工程渠首及渠道进行新建和修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三)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通过增加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投入,进一步扩大优质水稻新品种、水稻抛摆秧及节水增效等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全区水稻品质和单产水平。

  (四)加强绿色食品水稻基地建设。内蒙古稻作区水质优良,工业污染源少,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质绿色水稻的资源优势。今后水稻产业的发展要把建设优质绿色无公害水稻基地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加快内蒙古A级绿色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有机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实施全程监控,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管理水平,发挥地区优势,力争每个水稻生产旗县建成一个绿色食品水稻基地,把内蒙古建设成绿色食品水稻和有机水稻优质米生产基地,增强我区水稻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五)抓好产销衔接,促进产业化发展。水稻产业的振兴,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当前农产品流通体系和龙头企业以及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要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和培养有机、绿色水稻专业合作社,组建水稻流通协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已成为当前水稻产业化的重要任务。通过水稻流通协会把农户、龙头企业联接起来,把水稻产区变成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通过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服务把市场联系起来,逐步培育和形成我区水稻流通销售市场体系,从而带动我区水稻产业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