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北省水稻生产指导意见

2018-03-26 17:46来源:湖北省农业厅   作者:未知

2018年全省水稻生产要紧紧围绕稳定产能,优化结构,突出质量效益。继续深入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重点强化优质品种、轻简高效、绿色生产等技术模式的集成、示范和推广,提高稻米品质,做强稻米品牌,不断提升我省优质稻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力争水稻面积稳定在3200万亩左右,总产1700万吨左右。现就2018年水稻生产提出如下意见:

一、稳定产能,突出优化结构

按照种植面积“调山区、稳丘陵、增平原”的原则,结合农业农村部水稻调减计划,适当压缩十堰、恩施、宜昌等山区低质低效中稻面积,适当调减黄石、咸宁、黄冈等地早籼稻、双季晚稻面积,全省共调减低质低效水稻面积200万亩,新增再生稻、虾稻、富硒稻等特色优质功能水稻100万亩。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促使水稻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

二、示范推广,突出科技引领

一是选用优质品种。围绕市场需求,引进筛选一批适宜订单生产的高档优质稻品种,重点培育适宜再生稻、虾稻、富硒稻、香稻的优质专用品种。二是深化机艺融合。围绕全程机械化生产,重点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技术,示范钵苗机插技术、机械精量直播技术、再生稻机收减损技术等。三是加强物化技术应用。重视播前浸种消毒技术,选用适宜的浸种杀菌剂、壮秧剂、营养基质等产品以培育壮秧;继续示范秸秆生物质秧盘育秧技术,探索提高机插秧质量的新途径;推广稻田开沟技术,提高田间灌排效率和晒田质量,促进土壤通透和根系发达。四是推广节肥节药养地技术。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示范推广高效缓释肥、控失肥、叶面肥、低毒高效农药,重点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粉碎还田、冬闲田种植绿肥等绿色生产技术。

三、优化模式,突出节本增效

受最低收购价下调和生产成本上涨双重挤压,单纯“种稻卖谷”的生产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向全产业链发展势在必行。围绕“水稻+”生产,优化集成一批标准化、轻简化、机械化的绿色节本增效模式。在温光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水稻产区推广“一种两收、亩产吨粮”的节本高效模式,力争全省再生稻发展到280万亩。发掘沿江环湖地区低湖田、冷浸田潜力,有序推广稻-虾、稻-鳅、稻-鳝、稻-鳖等稻田综合种养绿色高效模式,力争全省发展到490万亩。在鄂北稻麦两熟地区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机械深松耕整等稻麦全程机械化周年高效模式,力争全省推广300万亩以上。突出资源循环利用,在适宜地区探索“水稻+经济作物(如蔬菜、食用菌、荸荠等)”复合高效模式,提高周年生产效益和秸秆综合利用率。

四、强化指导,突出精准服务

以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组织省水稻生产专家指导组以及相关科研、教学、推广等单位专家,在水稻生育关键时期、关键环节、关键区域,因时因地因苗进行现场指导,提出针对性的技术意见,确保关键田管措施落实到位。关注研究病虫草害和自然灾害发生的新动态,预防非常见病虫害上升为常见病虫害,提前落实防灾减灾措施。通过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提高技术的针对性、指导的精准性、服务的高效性。

五、发展产业,突出品牌培育

全面贯彻2018年“农业质量年”有关要求,充分发挥优质稻产业联盟的作用,加大“名优大米十大品牌”宣传力度,以优势企业、优势品牌、优势产品为依托,推介一批代表湖北水平的优质稻米品牌。支持优势产区协同开展全产业链开发,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如“潜江虾乡稻”、“孝感香稻”等;支持龙头企业开发高端产品,增强品牌科技含量,打造企业知名品牌,如“湖北福娃”、“国宝桥米”等;支持新型主体讲好品牌故事,发掘文化内涵,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如“洪湖春露再生稻”、“孝南香润黄毛粘”、“南漳官米”等。分区域打造,分层次突破,提高湖北大米品牌的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重振“鄂米”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