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县是我国黄连的原始产地和久负盛名的“黄连之乡”,素以栽培历史悠久、种植规模大、产量甲全国、品质优良而闻名于世,人工栽培历史已经700年。
80年代 村里第一个万元户是黄连种植户
今年又是一个黄连丰收年,这几天,居住在石柱县枫木镇石渔村的石长清一家别提有多开心,当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问及因何事开心时,平日里不善言辞的石长清说:“今年黄连又要卖几万块,正在准备采收了。”
今年60岁的石长清从80年代初家里就开始种植黄连,他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我们这里山地资源丰富,气候非常适合黄连生长。在我们这里世代都有种植黄连的习惯,但因其黄连生产周期需要5年时间,种植黄连过程很辛苦,大多数年轻人并不愿意再种植黄连。”
石长清清晰记得,在种植黄连初期由于技术不成熟,导致收成不乐观。为了能尽快掌握技术,石长清只好白天在山林里埋头苦干晚上走家串门带上笔记本,到经验老到的隔壁邻居家讨教学习传统种植黄连技术。
“尽管传统种植技术在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比较落后,然而我认为传统的人工栽培这种方式来种植黄连更好,毕竟是我们祖辈们留下的智慧结晶。”石长清说,当收获黄连时他连做梦都没想到会有近万元的收入,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们家成了整个村第一个万元户。“自行车、电视机我通通都给家里都置办上,这让我一时在村里风光无限。”石长清说。
90年代 一个黄连可抵一餐饭钱
连农石长清回忆起这40年种植黄连的点滴,他还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了另外一件趣事。30多年前,石长清送孩子到黄水读书,在一个餐馆吃饭结账时,发现身上没带现金。就只有准备去黄连交易市场卖掉的黄连,于是石长清问餐馆老板:“身上没钱了,两个黄连能不能把这顿饭钱给抵了。老板说不要两个黄连,一个大黄连就能抵这次的饭钱。那些年,家里种有黄连的,学生每月交生活费也就是带几个黄连就可以吃上一个月。可见黄连在当地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硬通货。”
现如今,虽然种植黄连的人不如从前多,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愿意种植黄连。但是种植黄连改变了石长清一家人的生活,从住砖瓦房到住两层小洋楼;从黑白电视机到现在家用电器样样齐全;从自行车到现在的家用小轿车,这些都是种植黄连得所收获的。
今年种植黄连石长清家两个劳动力,预计收入近5万元。可以说种植黄连完全可以让他们家的生活富裕起来,更何况现在政府给连农提供了有力的帮扶,依靠国家政策,政府帮扶做大做强黄连产业为“黄连之乡”增光添彩。
同样,石长清种植黄连技术好,在全村乃至在整个乡镇都小有名气,每到种植关键时刻来他家“取经”的连农络绎不绝,“我都是毫不保留地把技术教给别人,希望都能种植出更好的黄连。下一步,我还要继续在技术上下功夫,争取种植出质量更好的黄连来。”
新时代 黄连年产值达4.5亿元
据了解,石柱县委县政府长期以来紧紧围绕以“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紧扣 “三县一地”奋斗目标,以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为契机,转变工作思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统筹规划的原则,提高黄连产业发展创新水平,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促进产业发展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协同发展。
石柱县农业农村委聂广楼科长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介绍到,目前,石柱县每年稳定黄连面积5.8万亩以上,年产量3000吨以上,实现生产产值3.6亿元;建成有机农业示范基地1700亩;完成实用技术推广培训3000人次;建设完成了石柱黄连交易市场配套服务中心6000平方,黄连标准化冷藏仓库6000立方,冷藏黄连库容达2000吨以上;建成黄连初加工、仓储物流基地3个。出口创汇稳定,保持出口创汇80万美元左右。
同时,石柱县还大力推动“黄连大品种开发”项目建设,完成黄连交易市场建设电子化交易信息自动采集和流通体系建设,开展黄连防病治虫、高质高产示范研究。开展黄连脱泥机械烘烤等科研实验示范,并积极申报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扶持贫困户发展黄连产业708户1040亩,助力全县脱贫攻坚。
热门资讯
HOT NEW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