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三农”巨变

2019-10-21 10:51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作者:

从当年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美丽乡村;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落后的“吃饭”农业,到朝气蓬勃的“致富”农业,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三农”的变化,令人振奋。

农业成为朝阳产业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农业的一大贡献是杂交水稻的选育成功,由此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从常规品种到优质新品种,从露地栽培到设施栽培,从农药防治到绿色防控,从依靠锄头镰刀到全程机械化,农业科技的进步,不仅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更让农业成为朝阳产业,依靠农业增收致富不再只是梦想。

以前的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荷锄而耕,被牢牢绑在一亩三分地上。现在的农民,开着从拖拉机到“无人机”的各种农业机械,实现了机器换人,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不管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近年农业机械都以较快速度发展。尤其是水稻生产,从种到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在衢江,高家镇欧塘村41岁农民朱海伟组建的“无人机”团队,3个月就在省内开展“飞防”作业2万多亩。

经过70周年的发展,浙江衢州的农业正从单纯追求产量的单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效产业、美丽产业发展。如在衢江,浙江荷鹭休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牧场,在养奶牛、加工牛奶的同时,致力于打造休闲牧场,一二三产业得以融合发展,2018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

经过“要高产”向“要效益”转变,我市农业如今又向“要绿色”的方向发展。一些农业经营主体,紧随时代的潮流转型提升。如衢江区翁源家庭农场采用“古法种稻”,种出的“大寨猪不理”有机米,每10斤售价高达398元,供不应求。

农村成为美好家园

昔日穷乡僻壤,如今村美民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衢州的一个个村庄犹如花园一样美丽。近年,衢州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一批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开化,过去只有一条水泥路的金星村,如今村道全部硬化到户;过去全村没有一辆车子能开到家门口,而今没有一户不通车;过去露天厕所、垃圾池随处可见,如今排污一户一管、绿化成片。村里建起3000平方米的休闲公园、万米环村江滨绿色休闲长廊、生态停车场、休闲古埠头等,成为人们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201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8500元。

在江山,贺村镇集镇村溪淤村,不仅商业区热闹繁华,住宅区的环境也优雅干净。

在衢江,沈家村的菜场,从露天到“有棚”,从毛竹棚升级为钢架结构,从30个摊位到300个摊位,不仅给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壮大。2018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50余万元。

在柯城,万田乡顺家路边村从昔日养猪村蜕变成衢州市首个“中国淘宝村”。如今,村里优质淘宝店铺比例不断攀升,去年总成交额突破3000万元。

农民成为新兴创客

农村大变样,农民奔走在致富路上,钱袋子越来越鼓。从思想的解放,到条条框框的打破,涌现了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者。

在衢江,昔日在杭州开打金店的王仁富,看中家乡的生态旅游资源,回家乡承包了太真洞,办起“太真山庄”,生态饭越吃越香。去年山庄营业额50余万元,今年估计递增50%。

在龙游,农民傅如清成了有名的茶商。他承包山地种茶,如今有600多亩茶园,每年茶叶毛收入达300万元。

在柯城,昔日的“包工头”王银斌回到家乡当起菜农。在外奔波多年,2017年6月,王银斌到万田乡下蒋村承包了25亩地种菜。今年,他的农场估计毛收入可达40万元。

在江山,塘源口乡青石村农民杨锡忠带着打工赚回的钱,回村成立合作社,带着村民一起种高山蔬菜。从2008年开始,他陆续在高山梯田里种了多个品种的猕猴桃,如今高山猕猴桃年收入超5万元。

在常山,昔日开手扶拖拉机的王国进,如今办起山茶油加工厂,又建起传统榨油技艺展示馆,成了常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加工油茶籽达10多万公斤,一家人奔走在致富路上。

在开化,马金镇徐塘村29岁的朱荣威做起了电商微商的生意。去年,他们在淘宝卖袜子,年营业额达到200多万元。旺季的时候,他一天卖出的袜子有1万多双。村里还有多位像朱荣威一样的年轻人,通过网店卖袜子,不仅自己致富了,还带动了村里的产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究其原因,是因为经济的飞速发展,衢州的农民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如今,三衢大地上,美丽乡村建设方兴未艾,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展望未来,我们相信,衢州“三农”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