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贵在精准,不仅仅要精准到人,还要精准施策。导致贫困的原因是多样化的,脱贫攻坚必须找到“穷根”,结合实际精准施策。在这个过程,我市贫困区县涌现出了许多创新举措,这些举措不仅有力地助推了当地脱贫攻坚,也为其他类似贫困地区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石柱一场改革 一场新生
10月16日一大早,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的一处崖壁边,返乡青年刘益洪在几十桶蜂箱间奔忙。国庆7天假期,他的“桃园农家乐”营业额突破1万元,来自重庆主城的客人还订了10多斤土蜂蜜。此刻,他正抓紧取蜜,准备委托朋友将蜂蜜带到主城。
市级深度贫困乡中益乡,地处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两山夹一槽”的位置,地广人稀、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资源贫乏,全乡7个村就有4个是贫困村。原本贫困的刘益洪能过上如此红火的日子,得益于中益乡刮起的一场改革春风。
2017年9月,市委办公厅扶贫集团派驻的扶贫工作队入驻中益乡后,发出了“向改革要效益”的脱贫攻坚倡议,带领全乡7个村深度挖掘生态经济。
短短两年时间,一项项改革迸发出新的生产力,昔日的贫困山乡正焕发勃勃生机。
“三变”改革——
让贫困村变成美丽乡村
华溪村以前无主导产业,无集体经济,村干部无发展思路,是个典型的“空壳村”。如何借绿水青山来发挥效益,如何探索利益联结的改革之路?
驻村工作队给出的改革答案是:牢牢抓住成为全市“三变”改革试点村的机会,让华溪村成为农旅融合的美丽乡村。
2017年,驻村工作队协助华溪村将427户1280位村民组织起来,成立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并组建了村集体经济企业——中益旅游开发公司,瞄准“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三变”改革。
其中,293户村民以1088亩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全村可利用土地统一生产经营,同时积极发展扶贫车间、中蜂养殖、康养旅游等合股联营项目,构建起了“1+1+N”的生产经营体系。
这样,土地经开挖平整后种上了黄精、吴茱萸、木瓜等优质中药材,脆桃、脆李等畅销经果林,菊花、牡丹等高效观赏作物。两年后,脆桃脆李观光采摘园、荷塘月色垂钓基地、金溪旅游观光步道、牡丹露营体验区等相继建成。
像刘益洪这样家处产业基地的农户,趁机搭上了旅游发展的快车。
今年,该村初挂果的优质脆桃卖出了好价钱,林下套种的15万斤西瓜销售一空,900余斤土蜂蜜热销主城,村集体收入预计将突破60万元,户均增收4000元。
森林赎买改革试点——
诞生全市第一笔林权抵押贷款
全兴村和平组贫困户刘正文从未想到,自己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要知道,全兴村是中益乡最偏远的村之一,海拔高,没有主导产业,森林面积有3万亩。
“我们想到了挖掘森林经济的改革点子。”驻村第一书记刘亚平说,全兴村制定了“发展产业生产、盘活集体资源、开发闲置土地、种植高效作物”的方案,试图以村集体所有的商品林林权抵押担保去获取贷款作为开发资金。
具体来说,就是村集体用扶贫资金注册成立一家公司,把960亩集体商品林抵押办理贷款,集中将村中最大的坪坝地——170亩尖山坪闲置地打造成为全村第一块产业基地。
不过,以林权作为抵押去贷款,这在全市并无先例。
“我们找到县里多家银行协商,都被拒之门外。”刘亚平说,驻乡扶贫工作队成员之一——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巡视组调研员韩玉川了解此事后,说服了农行来探索实施林权抵押贷款。
历时1个多月,我市第一笔林权抵押贷款诞生了——全兴村960亩集体商品林获得了60万元抵押贷款!
2017年,这170亩高山坪坝被开垦出来,种下了水果脆桃并套种了中药材大黄。如今,刘正文等20余户贫困户在这里务工,年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
基地的脆桃和大黄也长势良好,丰收在望,预计明年丰产后,年产值将达200万元,村集体可收益50万元,可带动全村53户贫困户3年户均增收2万元。
旧农房产生生产力
——全市首笔农房抵押贷款诞生
中益乡与黄水镇相邻,海拔、气候、温度等与黄水相当。看着新修的中益乡连接黄水镇的沥青路穿村而过,坪坝村驻村第一书记韦永胜将改革目光瞄准了“学黄水搞民宿旅游”。他号召村里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康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动员公路沿线的住户改造农房发展康养民宿旅游经济。
坪坝村同样面临“资金难”问题。虽然公路沿线的农房由政府统一进行了“蜜蜂小镇”的风貌改造,但要改造成民宿,贫困户还需投入一大笔钱。资金从哪里来?
农房贷款在全市也是头一遭,比较难办,怎么办?韦永胜等村干部找到了韩玉川,希望农行能向他们伸出援手。
“扶贫就要扶精准,这与我们农行的扶贫理念相一致!这样的贷款改革,正好可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扩大贫困群众参与度与受益面。”韩玉川的一席话令村干部们大为振奋。
很快,农行又一款创新型信贷专项产品——“中益·‘黄水人家’”康养民宿旅游贷出炉,只要从事“黄水人家”康养民宿旅游产业且符合条件的村民,均可申请最高30万元免抵押担保贷款。
截至目前,已有黎克芳等47户村民向农业银行提交了贷款申请,共获贷款226万元,坪坝村的康养民宿旅游业红红火火搞起来了。
像华溪村、全兴村、坪坝村这样,中益乡的7个村全部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项项改革举措。预计到2020年,7个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总产值将达1200万元,收益200万元左右。
奉节全国首创“集中供养”松绑贫困家庭
在我市目前剩下的13.9万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占了绝大部分,其中残疾贫困户更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下的“硬骨头”。10月16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奉节县了解到,该县在全国首创特困家庭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方式,集中供养贫困家庭失能人员605人,释放劳动力906人,贫困家庭年增收2700余万元。
“一人失能,全家遭殃。”在农村,一户家庭只要有一人因病或因残而失能,原本的劳动力也将长期被“拴”在病床边,导致这个家庭“钱挣不到”“病治不好”,在贫穷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坚持因户因人施策,就得把政策‘一对一’地落实到贫困群众人头上去,确保实现残疾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奉节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所以,我们就想到通过集中供养的方式,为失能贫困家庭‘松绑’。”
奉节的具体做法是:采取“政府兜底保障,释放劳动力,助推脱贫攻坚”措施,由政府建设公益性养护中心,将失能人员集中到一起“托管照料”,彻底解决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供养中心按1∶7的比例聘请专业护理服务人员,设置活动室,开设棋牌、刺绣、书法等文化娱乐项目,每周组织开展文艺表演、坝坝舞等活动,还定期组织刺绣、绘画等方面培训,让失能人员学到手艺。
经测算,供养1名失能人员,每月需要1500元运行经费。这笔资金主要由入住失能人员平时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补助进行覆盖,不足部分再由财政兜底保障,个人不再重复领取。
通过养护中心供养失能重度残疾成员,当地不少贫困家庭重新燃起生活希望:永乐镇白龙村的赵富群将脑瘫的女儿送进供养中心后,开始养殖山羊,家庭经济压力大为减轻;石岗乡厚坪村失能老人李修国入住供养中心后,其儿子带着一家四口外出务工,家庭月收入达到7000余元;新民镇长棚村余国蓉是肢体一级残疾人,腰部以下没有知觉,她住进永乐镇集中供养中心后,其父母腾出精力,种植的300多株脐橙树焕发勃勃生机。
目前,奉节已投资2600万元修建起草堂、永乐、吐祥3个失能供养中心,集中供养605人,释放劳动力906人,贫困家庭年增收2700余万元。下一步,奉节将继续坚持供养“失能”、释放“有能”的思路,进一步扩大失能人员集中供养面,为更多贫困家庭劳动力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积极开展生产,通过劳动增收致富。
巫溪托管代养“托”起贫困户脱贫信心
巫溪县天元乡象坪村一组贫困户肖正清没想到,自己今年的收入和一群野山鸡挂上了钩,联系他们的纽带是天元乡托管代养中心。
重庆日报记者10月15日从天元乡了解到,该乡创新“托管代养”模式,政府利用财政资金为全乡743户贫困户购买肉牛、野山鸡等种苗,交由企业规模代养,所得利润按比例对贫困户进行分红,以此带动发展能力弱的贫困户增收。
天元乡是重庆18个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位于巫溪西部,境内山大坡陡、沟壑纵横,地无三尺平,老百姓全靠从“石头缝”里刨出土地来耕种。
产业是稳定脱贫的根本。自天元乡被确定为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以来,该乡因地制宜,发展起了中药材、中蜂、特色经果、草食牲畜等产业。该乡党委书记林永说:“我们在发展产业过程中,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生产经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记者在象坪村一组的一块平地上看到,这里建起了大大小小的网舍和养牛场,网舍内,一只只七彩山鸡拖着长长的尾巴,披着彩色的羽毛四下踱步。这里是天元乡托管代养中心,目前已养殖8000多只七彩山鸡和50头肉牛,与之配套的屠宰中心正在建设中。
这个托管代养中心由当地政府以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修建并购买种苗,交由巫溪县孝兵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部分无劳动力、无技术、自身发展能力弱的贫困户实行“托管代养”服务。贫困户每年除可获得分红外,还能在基地打工挣钱,有意愿的贫困户还可到基地学习养殖技术,发展养殖业实现脱贫增收。
今年50岁的肖正清原本在广州打工,小儿子得了重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一家人因此致贫。返乡照顾儿子的他没法再外出打工,村里动员他养生猪,他也没有积极性。正是天元乡托管代养中心的成立,让肖正清觉得自家的发展和村里的产业挂上了钩,他便鼓起了脱贫的心劲。今年,他养了100多头生猪和30多群中蜂,不久便可实现脱贫。
自被确定为深度贫困乡镇以来,天元乡着眼利益联结,探索出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土地返包倒租、生产要素股权量化、合作共享抱团增收、户企联营带动、托管代养以及借畜还畜等七大产业扶贫模式,有效激发了贫困户参与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提升了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目前,天元乡贫困发生率已由14.1%降至4.77%。
热门资讯
HOT NEW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