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持续推进 农村面貌不断改善

2019-10-21 11:03来源:农村部   作者:未知

  国庆假期,儋州市白马井镇学兰村的贫困户李引香仅休息两天,又忍不住主动跑回糖厂帮忙。“在家门口上班,能陪着孩子,和家人团聚,每月有工资,年底有分红,这样的生活比糖还甜!”掂了掂手里包装好的黑糖,李引香笑得很甜。

  同样的笑容,在琼州大地越来越多农民脸上浮现。“路宽、水清、网快,有村民广场、图书馆、产业基地,配套设施持续完善,村容村貌愈发亮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脸上的笑容自然越来越灿烂!”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村民王建平笑道。

  光网建设向自然村等倾斜,海南省17663个自然村,光网覆盖率达88.38%,排名全国前列;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计划,新改建变电站66座,配网线路893公里,农村从“有电用”向“用好电”“安全用电”转变;完善农田水利水网,建成90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惠及4.85万农村居民;今年上半年,海南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33元,同比增长7.2%,比全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655元……一组组数据记录了海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点滴,展现了海南省乡村振兴成效。

  乡村振兴,稳步前行。通过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海南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

  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走出脱贫新路子

  李引香以往并不觉得“生活比糖还甜”。她的丈夫患病失去劳动能力,家里还有3个孩子嗷嗷待哺。“以前想多挣些钱,去了三亚一家饭店打工,平时很难回家。特别思念家人,可是为了脱贫,我不得不咬牙坚持。”李引香说,直到“海儋土糖”糖厂建成,她应聘上了工人岗位,回到家门口上班,才终于和家人团聚。

  如今,在家门口就业,每月有4000多元的全勤工资,年底还有数千元不等的分红,让李引香觉得生活更有奔头。深有同感的还有临高县的贫困群众。在临高波莲镇澳洲淡水小龙虾与蓝莲花共生示范区打工的带昆村村民王海高和妻子,两人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加起来不少于4500元,多干还能多得。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王海高一家,已经实现脱贫。

  五指山市南圣镇什兰村贫困户黄大姐没想过“蜘蛛这种让人听到就怕、看到就起鸡皮疙瘩的生物,竟然成了帮助自己脱贫致富的‘宝贝’”。五指山牙南种养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社发展蜘蛛养殖项目,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达400户,累计分红120万元,同时合作社聘用部分贫困村民参与日常管理,每人每月工资收入约2000元。此外,五指山蜘蛛还于今年获得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登记,系目前我国蜘蛛类唯一地理标志产品。

  为解决产业扶贫项目与贫困群众之间的利益联结不紧密,且带贫助贫效益不明显,产业项目辐射能力弱,贫困群众参与度不够等问题,临高按照“产业拉动、培训牵动、就业带动”思路,创新提出“产业扶贫基地+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扶贫工场”的“三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

  “在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我们通过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认定一批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主的扶贫产业基地,使每个镇都有一个主导产业,同时依托扶贫产业基地,对贫困群众免费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建设新型扶贫培训基地,确保每个贫困劳动力都能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并以扶贫产业基地为基础,高质量打造就业工场,深入开发各环节就业岗位,吸纳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临高县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截至目前,临高“三位一体”创建示范点已录用贫困群众固定工283人,解决贫困群众临时工2.9万余人次,大大提高贫困群众的就业率,增加贫困群众的打工收入,有效破解产业扶贫“一股了之”“一托了之”的难题。

  在临高“三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的背后,是海南省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完成乡村振兴优先任务的成效体现。

  以推进产业、就业扶贫为例,今年以来,海南省创建了40个特色产业扶贫示范村、60个特色产业扶贫基地、100个庭院经济扶贫示范村,兑现了2620万元贫困户生产奖励资金,帮助4.34万户贫困胶农41.8万亩橡胶落实了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预计户均增收4033元。着力整改“一股了之”“一发了之”“变相分钱”等产业扶贫乱象,处理不合规合作社294家,全省农业产业扶贫资金支出率提高到74.8%,项目实施进度达78.02%,覆盖率93.24%。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7100人,零就业贫困家庭基本消除。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鼓起农民钱袋子

  2019年国庆黄金周,海南省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125.65万人次,同比增长9.2%。

  国庆假期,乡村游引领海南省旅游新风尚,受到越来越多游客青睐。在琼海市潭门镇石碗村,符名林经营的“无所·归止”海景民宿,房间在节前已被预订一空。每天傍晚,住在民宿的客人,穿过椰树摇曳的院子,跨过船屋甲板的台阶,就可来到海边,在沙滩漫步。

  “有住有吃又有玩,在渔村民宿,不仅可以品尝当地海鲜美食,了解这里的耕海历史故事,还能够和孩子一起踩踩沙子、踏踏海浪、捉捉螃蟹,感觉很充实,体验非常棒!”游客郑先生话音未落,他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拉着他跑向大海。

  在距离“无所·归止”民宿约半小时车程的琼海市博鳌镇培兰村,风格独特的“传道笑渔家乐”同样吸引了不少游客。其负责人蔡松良把老家宅院打造成兼具乡土风情和艺术格调的渔家乐,采用传统手法制作的鱼饼、鱼露、虾酱,只取鱼肉和盐揉打制成的蔡家鱼条,深受客人青睐。在这里,顾客不仅可以品尝新鲜天然的美味菜肴,还可以体验自己动手制作当地的特色食物。

  渔村民宿、渔家乐……曾以闯海捕鱼为生的琼海渔民,开始慢慢转型,发展休闲渔业,换种方式“耕海牧渔”。站在潭门龙湾港,琼海市更路簿研究会副会长杨昌锐指着面前一片土地介绍:“这一块地准备建南海渔业文化广场。旁边那一块地,已经跟村民商量好,准备租地建渔村民宿、渔家乐、渔产店等。美丽渔村建成后,不管是住渔家、吃海鲜、去赶海,还是读历史、买海产、玩海钓,都可以一站式享受了。”

  以促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为切入口,海南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包括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海南省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获批,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创建的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同时推广优质稻58.8万亩、优质番薯15.6万亩,亩均效益大幅提高;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非洲猪瘟防控,一手抓保供稳价,目前全省生猪存栏213.65万头,其中规模养殖场71.28万头,母猪日均产仔4866头;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14个乡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创建10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85万人次,同比增长8.7%。此外,我省积极开展农业项目招商引资,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8家,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41亿元。

  在此基础上,“我省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许云表示,我省近期出台《2019年下半年促进农民增收二十二条措施》,有效组织农户抓住农业生产有利时节,做好常年蔬菜生产、水果管护、渔业捕捞、生猪复养和畜禽补栏等,加强产销衔接,力争增产增收;组织市县尽快将渔船油补资金、减船转产补助、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产业扶贫奖补资金发放到农户手中,抓紧兑现转移性收入;推进天然橡胶、蔬菜等政策性价格保险扩面增量,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促增收。

  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村容村貌变样子

  五指山市水满乡方龙村村民王莲玉没想过,把家门口的卫生搞干净了,“不仅自己住得舒服、看得顺眼,而且还能挣钱。”以前的方龙村,垃圾遍地、污水乱排;现在的方龙村,文化室、篮球场及污水管网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村民的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通过发展乡村休闲游,今年国庆黄金周,不少游客前来游玩,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关键一环。以农村增美为抓手,我省全力推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通过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目前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清两改一建’工作,特别是‘厕所革命’深入开展,取得一定的成效。”许云说。

  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方面,我省累计配备清洁员2.9万人,配置垃圾转运车3982辆,设立垃圾转运点2.6万个,清理历史垃圾和现存垃圾11.86万处,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在清理农村生活污水方面,建成投入使用污水管网的自然村达1086个,完成黑臭水体治理1043个。在清理畜禽粪污及农业生产废弃物方面,拆除废弃闲置畜圈、牛栏、羊舍约1.2万个,规范鸡、鸭、鹅等家禽圈养、笼养4.4万余户,在村外适养区建立标准化养殖小区889个,人畜混居问题有所改善;回收废弃农用地膜、育苗盘、喷滴灌带等农业废弃物3188.86吨。在新建和改造农村户厕、公厕方面,新建(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3.3万余户,新建(改造)公厕和旅游公厕1505座,3129个自然村的厕所粪污纳入污水管网。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明大行动……写好各章节、绘好局部图,海南省在提笔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勾勒描绘乡村振兴大画卷的路上稳步前行。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