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栽上大葱,中秋节前上市,预计售价每斤一两块钱。”7月5日,在两片长豆角田的间隙里,唐河县上屯镇赵基屯村的赵国奇夫妇正在种葱。忙活的间隙不忘嘱咐路过地头的赵玉中:“玉中,我留的葱种多,至少要卖两千斤,你操个心。”
今年47岁的赵国奇种了20多年大葱,同村的赵玉中是村里大葱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基屯村村民种植的大葱属本土品种分葱,这个村种植分葱具有传统历史。用赵玉中的话说,“村里解放前就种葱”。但过去几百年中,这个村种植分葱面积小、品质不高,一直没有形成特色和优势。
赵基屯村大规模种植分葱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何以会形成大葱种植专业村?这要从赵玉中个人说起。上世纪80年代初,赵玉中作为伤残军人从部队复原回乡。当时虽然已经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五六年了,但乡亲们仅解决了温饱问题,经济收入非常有限。赵玉中也在贫困中挣扎。1986年中秋节,湖北省的7个战友到赵玉中家,在战场上生死与共的战友中秋节聚会,分外高兴。但一谈到经济收入,几个人脸上却布满了乌云。因为这7个战友所在的工厂或倒闭、或效益低下,已经几个月领不到工资了。饭后,他们到田间散步,一个战友眼睛一亮,竟然看到了商机。
原来,赵基屯村部分村民每年每户都种植分葱,在中秋节前后开始用自行车带到唐河县城销售,售价虽然不高,但总能整个三百五百元补贴家用。而这些分葱,在湖北省的很多地方很受欢迎,价格也高。于是,7个战友将身上带的钱全部拿出,买了600斤大葱,放在长途客车上拉到了湖北。令人兴奋的是,当天,这些大葱便销售一空,利润对半赚,7个战友大喜过望,从此走上了贩葱贩菜的道路。
起初,赵基屯村种植的大葱以高于当地市场价格源源不断地被销往湖北省,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自此,这个村年年扩大分葱种植面积,进入上世纪90年代,这个村的种植面积便从当年的几十亩扩展到3000亩,在种植高峰期,赵基屯村连同周边村子的分葱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形成了大葱种植专业村。
为提高分葱的品质,赵玉中不断钻研。他发现,村民们种植的分葱品种退化严重,抗病能力差、不耐寒、不耐热,且产量较低。赵玉中便四处打探,最终从外地引进了两个优良品种,自己先种,然后引导村民种植,从根本上改变了分葱的品质。
1988年,赵玉中在村里成立大葱种植协会,作为协会会长,赵玉中组织村民善待外地客商,统一售价,诚信销售,从而使前来贩葱的外地客商越来越多,大葱不仅销往湖北省,远在陕西、宁夏甚至新疆的客商也前来贩葱。这个村的大葱种植形成了优势产业。
市场行情总是起起伏伏。大葱的种植销售也是如此。上世纪90年代末期,连续两年的大葱市场低迷让这个大葱种植专业村吃尽了苦头。怎么办?赵玉中又动起了脑子。他从外地客商嘴里得知,每年初夏,长豆角总是价格居高不下。赵玉中一掐时间,早春长豆角收后,正好是种植分葱的时间。于是,他决定种植一茬长豆角。说干就干,2000年春天,赵玉中用小拱棚将长豆角育苗,4月初移栽大田,6月下旬长豆角便上市了。长豆角卖完后,他又种了一茬分葱。年底一算账,他的5亩多耕地总收入达到5万多元,每亩收入突破了1万元。良好的经济效益快速吸引了村民,两三年间,赵基屯村多数村民采用了这种种植模式。
长豆角、大葱轮作的种植模式较大地降低了市场风险。赵玉中告诉记者,去年冬季到今年春季,大葱最低收购价每斤0.12元,种葱的亩产值不到1000元。但村民们并不惊慌,因为种大葱前,村民们种的长豆角每亩已经收入近5000元。“今年长豆角刚上市的时候,上车价卖到每斤两块五,光第一茬长豆角每亩就卖3000多元。”赵玉中说。
在赵基屯村,土地流转几乎为零。因为夫妇俩每年种上三五亩长豆角,接着再种一茬分葱,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没有人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赵玉中组建的大葱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负责统一销售,是一个真正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同时,在这个村,中年劳动力很少外出打工,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也在家里种地。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