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走进甘肃正宁县宫河镇,仿佛置身于大葱的世界。放眼望去,碧绿的大葱漫山遍野,集中连片,空气中淡淡的葱香弥漫了整个山川。乡村公路上,前来拉运大葱的外地车辆络绎不绝,葱农们一边忙着把大葱分级装箱装车,一边和客商谈笑风生,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基地化生产,为大葱筑起“防护墙”
为了充分挖掘资源优势,促使大葱生产尽快走上无公害、标准化、规范化轨道,正宁县打出了一套保护“宫河”大葱产业发展的“组合拳”,把“一根葱”连成产业链,成功打造了“宫河大葱”的金字招牌。
正宁县把大葱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积极实施“翻番”工程,实现了种植区域、技术创新、种植规模“三大突破”,即种植区域由宫河、周家、永和3个传统乡镇拓展到全县10个乡镇,由川区向山、川、塬并重转移;育苗实现了由秋育向春育的跨越,种植模式由单一种植向正茬、回茬、麦葱套种、果葱套种等多元种植转变,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种植规模扩大到5万亩,种植区域遍及全县10个乡镇、94个行政村,发展万亩乡镇2个、千亩示范村30个,10亩以上种植大户750户,年大葱产量达7.5万吨,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人均年大葱收入达到23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6%。基本形成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经营的格局。宫河镇彭姚川村大葱产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0年累计外销量已突破6000万公斤,大葱收入占到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标准化种植,为大葱贴上“护身符”
“以前我们种葱靠经验,到处找销路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我们种葱凭标准,客商跑上门还给个好价钱。”10月12日,正在挖葱的宫河镇彭姚川村农民彭养正告诉笔者。彭养正,全家5口人,去年栽植大葱7亩,总产达1万公斤,亩收入1714元,总收入1.2万元,人均收入2400元。
大葱是正宁县特色农产品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备受消费者青睐。然而,过去传统的种植方法产量低、农药残留量高、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收购价格低,农民收益少,尤其是国外进口技术门槛不断提高,“走不出去”成了正宁葱农最大的“心病”。为了促使大葱生产尽快走上无公害、标准化、规范化轨道,正宁县组织实施了无公害大葱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引导农民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栽培技术规程,严把选种、育苗、移栽、大田管理四个关口,加强培土、追肥、除草、防病灭鼠害等环节的管理,提高大葱生产效益。使大葱平均亩产量达1230公斤、产值1520元。
市场化营销,为产业发展开辟“快车道”
针对大葱面积扩大了,但经济强势还没有形成,原葱运销仍然是经营主体这一现状,正宁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大葱营销企业、加工企业和技术推广企业,切实提高正宁县无公害大葱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县上还积极考察论证建办大葱精深加工厂项目,对大葱进行冷藏保鲜,分级包装,并力争提取大葱素和硫化稀医药制剂,使产供销和加工转化齐头并进。年加工能力达到3000多吨,实现产值1200万元,使大葱就地加工率达到5%;政府积极协调,成功注册了“宫河牌”商标;扶持成立了宫河大葱经销协会,及时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扩建了宫河大葱批发市场,建成了全县最大的大葱集散中心,信息价格服务中心,搞好大葱的加工和销售服务。目前,宫河大葱已打入兰州、西安、咸阳、银川、庆阳等市场,形成了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工作一体化的大葱产业化生产格局。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