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脱贫致富的“彩虹桥”

2016-12-19 14:54来源:   作者:

  为确保26个贫困村、2.15万人如期脱贫,广西玉林市福绵区围绕“如何脱贫”“如何致富”“如何精准到村到户”等问题积极谋划,为贫困户架起市场之桥、帮扶之桥、信息之桥、公益之桥、金融之桥、项目之桥等“六座大桥”。

  截至目前,该区已动员全区6个乡镇、75个区直部门1900多名干部职工与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利用“福绵善诚”微商平台帮助贫困户销售土特产,带动数十户贫困户增收,推动上百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全区上下的项目和资金全部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为548户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2189万元。

  小小平台土货香

  近日,福绵区“福绵善诚”微信群管理员在群里发布了一条代购代销信息:“福绵区新桥镇贫困村五金村86岁高龄的贫困党员唐恣纺,已有64年党龄,非常淳朴、善良。自养蜜蜂,两个蜂箱放在家门口,蜜蜂吸食周边果树的花蜜,蜂蜜质量可靠。”

  这条供应信息在群里发布后不久,老人家的蜂蜜很快一售而空,下半年的产量也被预购。由当地党委政府支持、扶贫部门牵头、26位贫困村“第一书记”作支撑的“福绵善诚”全公益微商平台,成立两个多月以来,已成为了当地贫困户心中的致富“神器”。如今,大家在“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的带领下,发展种养业积极性高涨。

  据了解,在福绵,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占总体数量的47%,另外,老百姓手里就算有农产品也不知道怎么销售,仅能维持低水平的自给自足。今年6月以来,该区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精准把脉玉林土特产的市场需求,建立“福绵善诚”微商平台,由“第一书记”负责宣传、物流、售后服务等。通过帮扶人资助、引导、鼓励贫困户进行散养、有机种植,生产纯绿色土特产,用微信平台,实现贫困户与客户线上线下无缝对接。

  同时,贫困户与帮扶人还签订协议,明确规定包括土鸡以稻谷、糠粥饲养,不使用饲料,确保土鸡品质等要求,让贫困户手中的土特产更“土色土香”,打造“福绵善诚”土特产品牌。

  一村一品有特色

  土特产好,还得政策引导。为树立品牌,避免恶性竞争,福绵区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扶贫策略,在不同的贫困村探索不同的扶贫模式,收到不错的成效。按此模式打造的安田村的台湾泥鳅、井龙村的冬瓜、长发村的熟鸡都在市场上慢慢树起口碑。

  安田村坐落在江口水库下游,“这里水质优良,很适合养殖台湾泥鳅。”该村村支书杨烈新说。经充分调研,该村上马了台湾泥鳅养殖扶贫项目,由67户贫困户每户派出1名代表成立泥鳅养殖扶贫专业合作社,使用面积4亩的水塘作为项目养殖基地,开展台湾泥鳅养殖经营活动,利润收益按照股权分红给每名社员,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59岁的梁爱荣育有三个儿女,之前他和妻子都在镇上的一家公司打工,但他成为养殖基地管理员后,不再去外地务工。“梁爱荣说:“我对养泥鳅很感兴趣,学了技术,日后也可以自己养。”

  8月17日,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张大斌一行到福绵区调研精准扶贫工作,就对该区安田村“扶贫产业资金+全体贫困户”、长发村“第一书记+结对帮扶人+贫困户+社会力量”、井龙村“全体总动员”等扶贫模式印象深刻,认为福绵区扶贫工作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架起“桥梁”助脱贫

  据福绵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张立娇介绍,“福绵善诚”不仅是一个微商平台,更是福绵的扶贫精神。在“福绵善诚”精神的引导下,该区“架起六桥”,做好服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基础:

  通过“福绵善诚”等电商平台,把贫困户手中的产品变成商品,再把商品变成财富,带动贫困户了解市场、学会致富本领,这是架起市场之桥。

  制定结对帮扶和帮扶职责等系列制度,动员全区领导干部、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等参与帮扶,确保贫困村、屯、户有对口单位、有帮扶人,这是架起帮扶之桥。

  发挥工作队长、“第一书记”作用,及时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需求信息向帮扶单位、帮扶人和各级部门、单位传达;及时将部门信息和市场信息等向贫困村、贫困户传达,使帮扶更精准、更高效,这是架起信息之桥。

  积极与公益组织、社会团体、企业等联系,提供贫困户需求信息是架起公益之桥。

  充分利用小额信贷等政策的同时,积极向社会、帮扶单位、帮扶人等以募捐和暂借等方式,为贫困户筹集发展资金,为有能力有意愿发展的贫困户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是架起金融之桥。

  架起项目之桥则是对全区脱贫攻坚工作采取动态管理,及时将各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相关信息印发至区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确保部门项目、资金精准地流向贫困村、贫困户。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