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兴县和平镇城山村,30来岁的养蛙人吴传意在一个蛙池旁边的泥地蹲下,刚掀起一块木板,几十只青蛙就蹿了出来,钻进旁边的水沟里。“扑通”、“扑通”几声过后,周边十几米的青蛙都跟着骚动起来。
吴传意个头不高,穿着一件干净的衬衫,身上也没什么泥巴,让人很难把他跟传统农民联系在一起。但是看他喂养的手法,倒是十分老练。
吴传意也说不清楚他到底养有多少蛙,只是说有两块地,一块80亩,一块120亩。这两个养殖场属于浙江长兴创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湖州长兴和平镇城山村,相隔有5公里左右,吴传意每天的工作就是开车往返于两地,主持着养殖场的工作。
“这几年化工厂的生意越来越难做,污染也大,而黑斑蛙能捕捉大量的害虫,而且经济效益比普通的牛蛙、美国青蛙要好。”吴传意这样说起了养蛙初衷。2010年,他放弃了自己的一家化工厂和每年数十万的回报,回乡发展养殖业,后来又开始种“蛙稻田”。
为了学习技术,吴传意从网络、电视等渠道了解养蛙的门道,并亲自赶赴四川、湖南、江苏等地考察。通过不断摸索,他慢慢找到了门道,探索出活水孵化、蝌蚪成蛙同池放养、高效人工驯化喂养颗粒饲料等先进科学的养殖方式,同时还对养殖基地进行了合理规划,分为活水孵化区、蛙苗孵化区等不同片区。
几年摸索下来,吴传意的绿色产业发展很快。2013年,养殖基地的养殖蛙亩产效益达3万元,城山村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青蛙村。
在吴传意的一处养殖场里,我们看到,除了孵化区,这里还有一片20亩左右的水稻田,这正是吴传意今年5月开始试验的“蛙稻田”。
从外表看,“蛙稻田”与普通农田没有区别,只是多了一条条水沟,青蛙就隐藏在水里,稻田四周围起了半米多高的网。在稻田四五米高的上方,有一张更大的网,覆盖着整个120亩的养殖场,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稻养蛙,蛙护稻,套养的方式形成了小范围的生态平衡。除了一些不得不使用的生物农药外,“蛙稻田”杜绝一切常规农药;另外,稻田不会使用太多的肥料,以生物肥料为主,尽可能做到生态环保,提升稻米的品质。
目前,实验田一半的“蛙稻”已经收割,月底之前,另一半也将全部收割。从亩产来看,稻米大概700多斤,黑斑蛙500多斤。同单独种稻或者养蛙比较,这个产量比较小,但从综合效益来看,这种形式则远远超过了传统农业,预计亩产效益将接近2万元。“最重要的是,在推入市场之后,‘蛙稻’这个概念将会很受欢迎。”同刚开始创业一样,吴传意对自己的绿色产业充满自信。
在返回的路上,吴传意接到了一个电话,一个村里的养殖户打来请他传授经验。放下电话,吴传意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优化自己养蛙种稻的模式,让它更简单、高效,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