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收入从2.1万元到9.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4000元到10800元——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九岭村村支书徐文坚感觉这五年有些“梦幻”:从美丽乡村建设到土地确权,再到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各项利好政策在九岭村纷纷落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和商机,曾因九座山岭得名的贫困村迎来蝶变。
九岭村是广东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八大以来,广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点工作,越来越多“九岭村”涌现。
确权流转地租涨了
2013年,广东先后在梅州蕉岭等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2014年,蕉岭县在省内率先规范土地确权程序并基本完成整县确权颁证工作。这让48岁的九岭村村民刘益昆找到了一条增收的“捷径”。
土地确权后,村里引进蕉岭源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规划打造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项目一期选址在刘益昆家所在的伍子湖自然村。为了吸引更多农户将土地流转出来,集中运营,公司开出了颇为诱人的条件:租金每年每亩按700斤干谷折算(不低于国家最低保护价)。刘益昆果断将自家和叔叔家一共6亩多原本用于种水稻的水田租给了公司,并签订了租期为13年的合同。他本人则到一水之隔的坜口自然村租了4亩水田种植口粮,租金为一年一亩100元。“两头的差价有800多块一亩,6亩多一年就有五六千块收入,我种水稻辛辛苦苦搞一年还没这么好的效益。”刘益昆说。
面积超过600亩,名曰“十里荷塘”的莲子基地则是九岭村土地确权后集中流转的又一产物,数百户村民跟刘益昆一样享受到地租上涨的成果。此外,由于莲藕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旺季时需要大量劳动力采莲、剥莲,当地村民也有了就近务工的机会。今年8月,刘益昆13岁的儿子初尝打暑假工的滋味。他主动请缨,跟母亲一起去莲子基地剥莲子,每剥一斤有0.4元收入,母子俩工作大半天大约能剥100来斤的莲子。据徐文坚不完全统计,2016年莲子基地吸纳了村内百余名村民就业,并拿出了超过200万元给村民发工资。“只要不怕苦、肯干,一对夫妻旺季两三个月就有2万左右的收入。”
游客来了产品畅销
每天傍晚,78岁的老人吴省清都会到村内伍子湖公园的“太空漫步机”上走走,锻炼身体。伍子湖公园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花草树木、石凳石桌、健身器材、垃圾桶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与波光粼粼的池塘、修葺一新的祠堂相映成趣。“现在修好了水利和村道,村子变干净漂亮了,还有公园。”谈起村庄的变化,吴省清不时伸出大拇指。
2014年起,广东省委、省政府每年在粤东西北14地市遴选14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并给予1亿元资金扶持。九岭村正是首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五个主体村之一,经过近三年的建设,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庄变漂亮了,如何帮助农民增收?当地给出的答案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深入挖掘长寿、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突出客家、寿乡两大主题文化,全力发展乡村旅游,为村庄发展装上“新引擎”。“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蕉岭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尧生说。
“今年端午假期,九岭村单日最大游客接待量超过了2万人次。”徐文坚说,游客到来,最直观的好处体现在农产品销售上。淮山是九岭村的主要经济作物,500多户村民中有一大半种植淮山,面积达八九百亩。前几年受外地市场冲击,淮山一直滞销贱卖,但这两年形势大为好转。
刘益昆种了20多亩淮山,亩产平均2000多斤,前几年淮山的批发价是1.8元-2元一斤。这两年,看到村里游客增多,他顺势推出了“下地挖淮山”的体验活动,即游客自己挖淮山,他以3.5元一斤的价格卖给游客,“每年大约有3亩地的淮山通过这种方式零售”。此外,刘益昆定制了包装盒,将自家产的淮山精心包装后,放到村内的小景点展销,比如“十里荷塘”的农产品展厅,“每盒十斤,根据不同品种,定价70元或80元”。如今,刘益昆是村里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三年前已搬进了花费40多万元修建的新楼房。
闲置房屋入股挣钱
2014年初,农业部印发了《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在这之前的2013年10月,蕉岭县亦出台系列文件,集中培育和打造一批品牌效益好、带动效应大、创新能力强、产业化程度高的示范性家庭农场。
刘益昆紧跟政策动向,扩大了淮山种植面积,于2014年申请了家庭农场。2015年,他的家庭农场被评为县级示范性家庭农场,不仅获得了2万元的奖励,农业部门还将一个扶持项目——小型烘干房设在他家供其使用。经过简单加工以后,淮山变成淮山片和淮山粉,零售价格上涨到25元一斤。在九岭村,和刘益昆一样从普通小农发展壮大为农场主的村民有4户,分别种植淮山、莲藕、香蕉等作物。
“现在美丽乡村建设好了,我们就要想办法将村内的闲置资源一步步转化成村民的财产性收入。”徐文坚说,九岭村闲置的旧民居有近10万平方米,其中,靠近“十里荷塘”、条件较好的约3万平方米,目前正在谋划引进专业的公司统一开发,改造成特色客家民宿。
对于如何与村民合作这一问题,徐文坚说,每个项目都必须因地制宜,但指导方向就是要保障农户利益,引导农户变资产为“股权”,取得长期收益。而且,目前有了成功实践的范例,已建设完成的长寿膳食坊就是通过村民资产“入股”方式来操作的。
徐文坚告诉记者,长寿膳食坊地理位置佳,建筑风格体现出客家元素,商业定位为长寿食品的展售。该项目所在地原来是一个废旧牛栏,产权归属村中两兄嫂。为获得支持,镇村干部们费了不少功夫。最终,一个“经营分红,10年后经营权回归”的方案让两人松口,同意入股。即产权方让渡出十年的使用权,由企业出资开发及运营,收入全归企业,十年到期之后产权方可将长寿膳食坊收回自己经营,也可以继续给企业经营,但要收取租金。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