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农机化助力丘陵山区致富之路

2018-09-28 16:30来源:   作者: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地处吴头楚尾,素有“山川毓秀连吴地,人物风流耀楚天”美名。阳新经济开发较早,东汉时人民即引富河水灌田,历史上就是有名的“百湖之县”和“鱼米之乡”。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阳新的农业生产早已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农机化融入到农业产业链条的广泛领域,机械化程度正深刻影响农民的种植意愿。在先进农业科技推动下,阳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与农艺深度融合,在鄂东南这片低山丘陵区走出了不一样的农机应用之路。

  十万农机驰骋百里富川

  黄石农业看阳新。在阳新谈农业,找一个稍微懂行的人,能在田间地头谈上大半天。阳新“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阳新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做好做活富河沿岸现代农业工程这篇大文章。

  在阳新农业科技园区荆头山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个种了15年地,走多元化农业经营之路的“70后”青年农民陈平深知农业机械之于现代农业的重要性。“今年我种了400亩包菜,前段时间栽菜秧请了300多人,不算工钱,一天盒饭钱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陈平从阳新县农机局打听到,种菜秧有专门的机器,400亩地,用机械栽苗只要6个人就够了。算这笔账轻而易举:机械成本相比人工成本,低了几十倍。陈平的合作社今年在阳新种植了3700多亩水稻。作为农机合作社的重要服务项目,还为周边地区2万亩农田提供机械服务。“很难想象,这么大面积的田地要多少劳动力。全程机械化深刻改变了传统农业模式,这种机械化普及度,在阳新还在不断地深入。”他说。

  发展大农业,只有充分解放思想,才能“跳起来摘桃子”。在阳新富川大地上,农业机械化之路,正深刻改变人们固有的思维。传统农业从单家独户单打独斗,发展为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化农业模式。

  白沙镇珠林村85岁老农民马辉茂种了一辈子地,他说:“现在别人种一年地,我一辈子都种不完。”作为打工大县,阳新每年有20万农民工外出务工,大量农田经土地流转政策集中在种田大户以及专业种植合作社手中,靠机械化耕作最大限度发挥出土地红利,从根本上解决了“田地谁来种,该怎么种”的问题。

  扎实推进农机化“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发展,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助力扶贫攻坚——在阳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系列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以奖代补补齐短板,阳新农机事业获得了健康快速发展。

  打造机械化种植“万千百工程”

  阳新县属鄂东南低山丘陵区,处幕阜山向长江冲积平原过渡地带,西北、西南、东南部多低山,且向东、中部倾斜,构成不完整山间盆地。这样的地形结构,将阳新的农田分割为多则万亩,少则几十上百亩的田块。基于这一县情,阳新农机局科学提出了打造现代农业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万千百工程”,以适应本地丘陵地区特殊的耕种环境。快速促进“粗放型农业机械化”向“精细型全程农业机械化”转变,不仅为从业者,更为广大农民和贫困户开辟了一条致富新路径。

  经过几年打造,阳新农业机械化初步形成了“万亩机械化连片农业示范园顶天立地,千亩机械化连片农业产业园改天换地,百亩机械化连片小规模种植基地铺天盖地”概貌,在该思路引领下,伴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深入推进,这种“万千百”的种植模式正越来越明晰,效果越来越明显,叩开了阳新农业现代化转型之门。

  当地种田大户李国现与几个合伙人投资600多万元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周围,几千亩优质稻田连成一片。在这里,阳新县农机局正开展人工插秧、人工撒播与直播机具之间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一目了然:机器直播比人工撒播每亩节约谷种约2.2斤,种植效果远高于人工。此外,还开发出直播机撒药和开沟排水,实现了一机三用,每亩又降低20多元人工费。综合而言,这种“技艺融合”实现了每亩降低成本50元到70元。阳新县国现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李国现高兴地说:“对于种植成千上万亩水稻的大户而言,这就是真金白银的收入啊!”

  在打造标准化农机合作社、成功申报省级合作社以及购置多种农业机械的过程中,每一环节李国现都得到了“实打实”的叠加政策补贴以及奖金——加起来超过了10万元。正是阳新县政府鼓励发展农业全程机械化在一揽子优惠政策下,阳新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纷纷涌现,农机装备质量和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跨越式发展。

  截至目前,阳新各类农机户已达870余户,农机大户已达185户,已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32个,累计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783.98万元,补贴机具43260余台(套),受益农民10020余户,农机总动力达到61.89万千瓦,连续13年持续增长,全县农业机械总台数达到105350台套,固定资产原值超过10亿元。

  新型农民精准助推乡村振兴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逐年加大并在阳新落地,农民购机热潮空前高涨,各类新兴农机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中介组织初步建立,农机作业市场日趋规范,作业效益稳定增长。2017年,阳新实现作业、销售、维修、加工、运输等收入3.8亿元,其中跨区作业收入950多万元。在阳新广袤的农业大舞台上,一大批“田状元”、农机农艺融合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涌现,一方面很大程度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为民创造了财富;另外一方面,在阳新县精准扶贫主战场扮演了重要角色。

  过去20多年,排市镇石坑村贫困户周平武一直是“漏斗户”,每年青黄不接时,不得已到处借米下锅混饱肚子;发展农业生产,1000元的种子肥料都要找银行借贷。两年前,他承包没人要的田垄种植水稻,加入村里的农机合作社引进机械种田,一举摆脱“漏斗户”身份,腰板挺直了,说话声音也“大气”了。口袋暖和起来后,他还不忘带动10多名贫困户一起发展。在阳新,一批批“周平武式”贫困户,通过扎实创业,靠农业机械不仅自己摆脱了贫困,还帮助更多贫困者走上了致富路。

  “以水稻种植为例,每年5月播种,7月除草,8月除草防虫,9月到11月收割,每一环节都要农机手以及人工。”阳新白沙方马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先祥说,合作社除带动了以贫困户为主的6名农机手,农忙时节至少还聘请40名贫困户下田做事。按农村劳力价格,每天可得150元以上。笔者走访了解到,阳新870多个各类农机户中,大户达185户,农机专业合作社32个。这支力量,不仅直接吸附了一批贫困人口就业,还带动了农机生产、销售、加工、维修、报废等多个产业链发展。

  “搞农业,谁不主动对接机械化,谁就面临淘汰。”三溪镇种田大户、农机手伍正来说,在阳新农业机械现代化进程的力量正汹涌澎湃,在农业大舞台上的大戏方兴未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阳新县农业机械化快速推进,一方面得益于该县农机局从农业实战中摸索出符合阳新县情的耕种经验,编纂教材大力培训农业综合人才,引导农民从田间地头而来,再到田间地头去;另一方面,广大农民群众从过去被动培训到主动联系该县农业机械学校要培训,思想和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

  龙港镇科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是阳新首家国家级农机合作社,拥有200多台套大小农机,4套大型烘干机,固定资产超过1600万元。负责人陈迪良这些年深感“沾了政策的光”:他从一个月收入千元的打工仔,变成年入20万元以上的农业能手,为“两省三县四镇”提供专业农机服务,有了忙不完的事业。他说,依靠农业机械,现在种1000亩地比过去种30亩都要来得轻松,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对他而言,既有为,更有位。

  “机器勤快,天公帮忙。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农业也能干出一片天!”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