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技种子播撒在非洲大地

2016-04-13 19:31来源:   作者:

  万里之外的非洲大地,有这样一群受欢迎的中国人:他们怀着真诚的心,带着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凭借一股子干劲儿,不等不靠创造条件试验示范,帮助当地农民过上富足日子。

  来自湖南的高级农艺师王安华就是其中之一。他曾两赴非洲,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框架下的“南南合作”农业援助项目。用他的话说,最大的成就是“播撒农技种子,让更多非洲农民看到土地的希望。”

  2007年-2009年,王安华作为蔬菜专家参与“中国-加蓬南南合作”项目,被分配在加蓬兰巴雷类市的项目点。经过大量调研,王安华发现,优质西瓜在加蓬有着广阔的市场,而且加蓬的土质、气候十分适宜于生产无籽西瓜,他决心以无籽西瓜作为技术援助的突破口。

  王安华迅速编写了“加蓬无籽西瓜高产栽培与产业开发”的项目报告,获得加蓬农业部及粮农组织的高度肯定和批准。正当他信心满满准备实施项目时,加蓬农业部的技术专家却善意提醒:“在加蓬,栽培普通西瓜都很难,西瓜根本长不大,尽管价格很高,但农民一般都不种植西瓜,无籽西瓜更是闻所未闻。”

  为什么气候和土壤如此适宜,却种不出优质的大西瓜呢?王安华起初并不信。他进行了无籽西瓜栽培试验,结果正如加蓬农业专家所言,西瓜长到拳头大小后就不再生长。

  难题困扰着这个有着25年西瓜种植技术推广经验的“老农技”。他自己动手在驻地的院落里,开垦出一块400平方米的试验田,从播种开始,几乎24小时紧盯着做观察、记载、分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实验的两个月里,由于蚊虫叮咬,感染过两次疟疾,他也没有放弃。

  功夫不负苦心人,问题的症结终于发现——非洲地中海食蝇。地中海食蝇食是非洲独有的一种害虫,在西瓜幼果时期将卵产入嫩瓜内,随着幼瓜长大,卵也开始孵化成幼虫,幼虫拼命地啃食瓜肉,瓜便停止生长,这一切过程从外表很难发现。

  找准了问题,王安华马上采取技术措施,试着种出了又大又甜的无籽西瓜,从此结束了加蓬不产无籽西瓜的历史。两年里,王安华培养了15名加蓬无籽西瓜生产大户和5名技术员。推广无籽西瓜种植面积达到20公顷,平均每公顷产值约2万美元。无籽西瓜成为加蓬农民增收致富的甜蜜事业,随之被加蓬政府列为振兴农业经济的优先项目。在加蓬,农民还亲切地称王安华为“无籽西瓜王”。

  2012年-2014年,王安华接受了更为艰苦的“中国-利比里亚南南合作”援助任务。利比里亚是一个历经14年战乱的贫困国家,经济拮据、民生凋敝。

  作为农业援助专家组组长,王安华率领7人团队,在利比里亚邦州克服了没电没水、疾病流行等艰苦条件,自己创办示范园,以示范园为平台,开展新技术的展示、推广和技能培训工作。

  在当时的条件下,创建示范园并非易事。许多前来看望王安华的朋友都不理解:“你们的处境已经够苦了,何必再自找苦吃?”

  但王安华还是固执地向所有专家和学员发出动员。他们用简陋的工具,移动了近500方的土石,开挖排水沟300米,制作有机堆肥30方。那段时间,每个人的双手都磨出了老茧和血泡。很快,8000平方米杂草丛生、砖石遍地的荒弃地焕然一新。一块块示范田整齐划一,各种作物生机盎然。

  示范园不仅是新品种和实用技术展示的平台,也成为专业实践培训的基地。两年下来,示范园举办了46次针对学员和当地农民的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培训,完成粮食、蔬菜等21个作物品种的试验示范,成功实施了蔬菜、水稻、玉米、西瓜、畜牧养殖六个专业领域的11个微型项目的实施,展示推广了15项适合利比里亚的农业实用技术。通过试验示范,无籽西瓜栽培在利比里亚实现了零的突破;水稻旱育无盘抛秧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水稻栽培的生产效率,从根本上转变了利比里亚的水稻栽培方式。

  先进的种植技术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善。农民MOSES一家六口,长年守着近2公顷的土地,但由于技术粗放,一年忙碌到头,仅能维持温饱。在王安华的帮助下,通过参加示范园的培训,他种植的2000平方米新品种辣椒和无籽西瓜,短短半年时间就获得了3100美元的纯收入,在当地引起极大的轰动。MOSES兴奋地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挣到这么多钱,无法用语言表达对中国专家的感谢。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