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甘于奉献扎根基层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2019-05-28 17:28来源:   作者:

  2017年3月,县人社局副科级干部王丹来到白鹿庄村,开始了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初来乍到的他对白鹿庄的情况一点儿也不熟悉,一时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但她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个笔记本,一顶草帽,一个水杯,成了进村入户的“标配”。没有交通工具,也没有人陪伴,王丹边走边问,手里攥着的手绘路线图成了她走访的“独家秘笈”。农村是个简单又复杂的地方,这里有乡愁也有忧愁,青壮年都走出去了,留下的是老弱病残、留守妇女,对于她来说,在工作中遭受质疑、不被理解也是家常便饭。

  面对老百姓怀疑的目光,王丹没有退缩。为了了解村情民意,她迎寒送暑,风雨兼程,挨家挨户登门拜访。把自己当成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跟老百姓交朋友,与他们面对面交心谈心。通过短短三个月的努力,王丹让老百姓从心里接受了自己。两年来,她用双脚丈量了全村各个角落。哪家有几口人、身体健康如何,因何致贫;哪家养了几头猪、几头牛、几只羊;哪家女儿还在上初中、哪家儿子到了娶媳妇的年龄了……全村118户精准扶贫对象的情况她都了然于心。

  驻村工作的日子里,除了吃饭睡觉,她都是在工作和学习中度过的。王丹从实践中吸取经验,从基层工作中了解民情,从优秀党员干部身上学习领导艺术。既带头积极向镇、村干部学习农村工作方法,又埋头于书本学习农村理论知识,以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农村的思想为宗旨,不断摸索农村工作的特点,不断提升基层工作能力。

  家住白鹿庄村六组的刘于平和丈夫倪万贵都是残疾人,但夫妻俩身残志坚,在王丹和县人社局干部向宇才的帮扶下,刘于平家2017年种了2亩贝母、2亩蔬菜。刘于平不懂种植贝母的技术,她就自学贝母种植知识,然后和刘于平一起探讨实践。2017年刘于平家仅种植贝母的收入就达到了5千元。这让刘于平和丈夫都有了信心,2018年,刘于平家种植了3亩贝母、4亩蔬菜,还养了8只山羊。在王她的帮助下,刘于平的儿子倪世刚还被聘为生态护林员和公路养护员。“在王书记的帮助下,2018年我们家的总收入超过了3万元,我们也终于摘掉了‘贫困’这顶帽子!”提到王丹,刘于平感动不已。

  赵长会家住白鹿庄村三组,家中老人的医疗费和儿子的大学学费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让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窘迫。在了解到赵长会家的情况后,王丹帮她家进行了危房改造,为她家制定产业脱贫计划,还鼓励她利用乡村旅游经营好自己家的民宿和农家乐,为她儿子申请了大学生免息贷款,让这个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两年来,王丹长期驻扎在村,工作在村、吃住在村,农村没有随处可见的早餐店,没有深夜营业的饭馆。每次下乡回来都很晚,她吃的最多的就是从县城带来的馒头和乳豆腐。由于长期不规律的饮食,身体向她发出了“抗议”:2017年下半年,王丹患了皮肤病,起初手上冒出的红疙瘩并没有放在心上,她依旧每日奔波于村户之间,同事都劝她去医院,她总说:“忙完这阵就去”。可是,每天进村入户,总有忙不完的事。王丹的病拖了再拖,眼看着越来越严重,严重到影响了日常工作,她才到县医院去看病。她的坚守,让同事为之敬佩,让村民为之动容

  除了驻村第一书记这个身份,王丹也是女儿、母亲和妻子。然而,两年多来,她却很少有时间陪伴在家人身边。她作为白鹿庄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常说:“我的职责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老百姓早日脱贫致富,我最高兴的事是看到村里的面貌在一点一点改善,看到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王丹没有激扬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让老百姓尽快脱贫致富的那股使不完的干劲。在她驻村扶贫的两年多时间里,村里正一天天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如今的白鹿庄村,路通了、水有了、灯亮了、产业发展了,异地搬迁、危房改造等工作也都如期完成了,一副喜人的新农村画卷正在大山深处徐徐舒展开来。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