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于都发展蔬菜产业推动群众脱贫致富

2019-06-11 19:35来源:   作者:

  6月初的于都,花开蝶舞,果蔬飘香。于都县梓山镇,这个一度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乡镇,今非昔比。曾经,村民们虽脱贫致富心切,却无致富产业。如今,在这片富硒蔬菜地上,村民们逐渐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涉及梓山镇潭头村、梓山村等6个村,占地面积8000余亩,产业园年产蔬菜6万吨,产值达3.6亿元。梓山镇排脑村脱贫户李金禄说:“有了蔬菜产业,我们再也不用过苦日子了,只要肯努力,今后的日子会更美好。”

  “总书记的话好温暖,一字一句都烙在心里”

  走进于都县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勤劳的人们正在劳作。在330号丝瓜大棚里,李金禄和几个村民正在向技术员杨龙明请教丝瓜种植技术。得知记者来意,他们向记者回忆起5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场景。

  “看到总书记到来,大家心情都很激动。我告诉总书记这个大棚里种的丝瓜品种叫白玉霜,一年能收两季,一季每亩能产5000至5500公斤,一共种了200亩,目前每公斤售价9元,主要销往湖南长沙。总书记听了以后很开心,离开前还叮嘱我们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从事农业生产40多年的杨龙明,2017年9月从江苏盐城来到于都县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工作。他说:“我们园区的蔬菜品质很好,土壤富含硒元素,每公斤土壤硒元素含量达0.4毫克以上。作为一名农业技术员,我要做的就是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免费技术指导,发展好富硒蔬菜产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一旁的岗脑村村民黄五秀告诉记者:“看到总书记,我们几个人就围拢了过来。总书记还一一和我们握手。总书记的话很温暖,一字一句都烙在心里。”

  李金禄接过话茬:“总书记的到来令我们备受鼓舞,现在大家的干劲更足了。”两年前,没有稳定收入的李金禄在产业园承包了20亩地,种上了西瓜,并实现了脱贫。尝到产业发展甜头的他又决定扩大种植规模,尝试种植丝瓜。在于都县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通过蔬菜产业实现脱贫的村民已有680人,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入股分红等方式辐射带动农户2800多户,户均增收1.5万元。

  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眼神中透出满满的自豪和幸福。

  “借着这个东风,努力把产业做大做强”

  于都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生产管理办公室主任欧阳天泉的办公室来了两位客人,他们分别是县里的种植大户谢剑平和张运湘。

  2018年,谢剑平在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承包了50亩地,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总书记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东风,我们要借着这个东风,努力把产业做大做强。最近,我在琢磨如何扩大种植规模、拓宽销售渠道,今天特意来向欧阳主任请教。”谢剑平直爽地告诉记者。

  蔬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和高位推动。“我们要持续做大做强蔬菜首位产业,全面扩大种植面积,抓好技术服务、科研和销售体系建设,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将于都县打造成全国农业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和全国知名的优质蔬菜供应地。要全力做好做足‘赣南富硒蔬菜’品牌文章,加快品牌注册、品种研究、土壤改良和宣传推广,让富硒产业真正成为振兴产业、富民产业。”于都县委书记蓝捷如是说。

  据了解,于都县每个乡镇均规划建设300亩蔬菜基地,统筹抓好招大引强、政策扶持、优化服务,蔬菜产业体量迅猛增长。目前,全县引进1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建成50亩以上蔬菜基地71个、千亩蔬菜基地10个。此外,于都县还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不断提高蔬菜产业发展质量,走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蔬菜产业发展路子。

  “发展蔬菜产业,初衷就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村民流转土地每亩可得租金600元左右,带动全县近1万户农户增收;

  蔬菜产业吸纳农民1.5万余人务工,人均务工收入超过2万元;

  农户入股资金投入本乡本村合作社,合作社按“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每年每户分红1000至2000元不等;

  规模蔬菜基地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基地周边农户特别是返乡农民纷纷跟着学技术、学种植、学营销,2018年全县新增3000多户农户种植商品蔬菜,亩均年增收4万余元……

  在于都县农业农村局,记者看到上面这些漂亮数据。“我们发展蔬菜产业,初衷就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眼下,于都县蔬菜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给我们带来了新动力和新考验。我们将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把蔬菜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欧阳天泉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于都已有12个乡镇启动蔬菜基地建设,建成面积3850亩,已发动812户农户(其中大户72户、贫困户473户)种植蔬菜。据了解,今年,于都县计划新增钢架大棚蔬菜1万亩,带动更多群众从中受益,让蔬菜产业成为于都的富民产业。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