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小花椒富村庄

2019-09-07 14:15来源:   作者:

  七月,正是重庆市云阳县平安镇红关村青花椒采摘的季节。昨(16)日,笔者走进红关村青花椒基地,只见满山的花椒树绿色一片,挂在花椒树上的花椒颗粒饱满,惹人喜爱。微风拂过,椒香扑鼻,让人心醉,不少村民正兴高采烈地把摘下的花椒装筐,好一派丰收景象。

  “吸金”效应初显 1000亩荒坡两年变金山

  提起今年青花椒的丰收,山湾花椒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双明笑在脸上,甜在心里。2017年初,他与另外三个股东决定返乡创业。但创业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究竟发展什么产业呢?在一次与朋友聊天中,朋友向陈双明介绍了花椒产业的市场前景,陈双明当即对花椒产业产生了兴趣。此后,他查阅了相关资料,结合家乡的经济发展基础、自然资源条件、市场需求,最终确定种植花椒。

  说干就干,云阳山湾花椒专业合作社成立了。陈双明在红关村流转土地和荒山1000亩,并从江津引进了“九叶青”花椒品种开始种植。“九叶青”是所有花椒品种中最具竞争力的早熟品种,以果实清香、麻味醇正而著称,市场前景广阔。通过精心管护,陈双明的花椒园今年开始投产。他说:“当初选择回乡创业发展花椒产业是明智之举,看到现在的满满丰收,值得!”

  平安镇党委政府也十分重视该基地的发展,村干部多次带领花椒基地技术人员到江津学习种植技术,并从江津请来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形成选种育苗、除杂施肥、剪枝矮化、病虫防治、烘干加工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村里投入了100万扶贫资金发展花椒产业,用于种苗、肥料、农药、去杂、栽植等。”村支书陶诗炳说。

  现在,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花椒园共有8万余株花椒树。据陈双明粗略估计,今年可收11万余斤花椒,按市场最低价5元/斤计算,大约有55万元的收入。

  花椒香飘脱贫路 村民同心奔小康

  花椒基地的建设,也为红关村带来了变化。该村2017年被列为县级深度贫困村,引进业主打造花椒基地后,拓宽了村里贫困户的增收渠道。

  1000亩花椒基地从建设到种植,从管护到采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山湾花椒合作社长期聘用当地30余个村民务工,为他们提供了就近就业岗位,覆盖贫困户19户,在管护采摘忙季,有100余个村民到基地务工挣钱。“他们将土地承包给合作社,每年都有租金,还可以来合作社务工挣钱,肯定比撂荒或种庄稼划得算。”陈双明说,村民不用外出打工就可以挣钱,大家都很支持合作社的发展。

  “在合作社打工很不错,现在是花椒丰收期,采摘花椒我每天可挣70元,一个月下来有2000多元的收入。”红关村村民陈天福笑着说,“之前我家是贫困户,为摆脱贫困,合作社负责人给我提供了花椒树苗、技术和化肥,并且还实行保底收购花椒,所以,我栽种的100亩花椒不愁卖。特别是我在合作社务工,每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因此,我家已经脱贫了,再过一年,我家就进入小康了。”在红关村,像陈天福这样的农户还有很多。

  集体经济不再“空壳” 鲜销和深加工并重发展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前几年,红关村一直没有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更是一张白纸。现在有了花椒产业,村里采取“企业+贫困户+非贫困户+村集体”方式,发动村民入股,按照5:2:2:1的模式进行入股分红,其中,企业50%,贫困户20%,非贫困户20%,村集体10%。以全员参与的形式,齐心协力发展花椒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村民持续增收。

  为保障收益,合作社还在青花椒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努力解决产品单一愁销路的问题。笔者在新建的1200平方米的花椒加工车间看到,现代化数字电能烘干设备、大型压缩机等设备正火力全开,工人们正在进行烘干、杀青、筛选、分装包装等工作。“目前,浙江台州、广州、重庆江津等地的卖家已经预定了我们的花椒。”合作社股东之一的陈明平告诉笔者,产品销路基本不愁。下一步,合作社将利用“互联网+”,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和花椒产业发展相融合,推进花椒的线上线下双向流通,让传统农业跳起“现代舞”,带动乡村振兴、促进村民增收。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