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毫不松懈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关于促进生猪生产转型升级和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各项决策部署,持续强化政策宣传,加大项目扶持和疫情防控力度,充分调动群众发展生猪产业的积极性,全力以赴促生产、保供给。截至8月底,全县19个乡镇286个村8.25万农户,其中畜禽养殖户3.68万户,占总户数的44.61%;全县有生猪养殖场户29652户(其中规模养殖场52家、规模养殖户247户、散养户29353户),占全县畜禽养殖户的80.57%;共存栏生猪26.1万头,其中存栏能繁母猪存栏4.2万头;出栏生猪11.3万头,全县未发生非洲猪瘟疫情。
一、生猪生产开展情况
今年,我们在生猪恢复生产中重点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猪生产恢复工作,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恢复生猪生产工作领导小组,专题召开全县恢复生猪生产及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推进会,印发了《互助县加快推进生猪产业发展三年提升行动方案》,逐级签订了生猪生产恢复目标责任书,严格实行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专人联点督导制,压紧压实了生猪生产恢复责任。
(二)全面落实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按照“新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扶强壮大一批”的原则,全面落实项目扶持、养殖贷款、能繁母猪及种公猪省内外引进补贴、生猪保险等扶持政策。自去年以来,全县共实施生猪养殖项目5大类,总投资达3273.6838万元(财政资金2789.2938万元,自筹484.39万元),均已全面完成并已投产,项目资金的扶持夯实了生猪生产的基础;积极协调保险公司开展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工作,2020年度共投保8.34万头,其中能繁母猪投保1.18万头、育肥猪投保7.16万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养殖场养殖投入风险;按照省市文件精神,通过发放宣传单、微信推送及进场入户宣传等方式积极开展宣传“仔猪贷”工作(三)优化产业布局,保障养殖用地。全面完成禁养区调整优化工作,禁养区面积由2361.7平方公里调整为435平方公里,占比由全县国土面积的70.54%优化为13%,为合理布局生猪养殖产业奠定了基础。同时并会同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等部门通过实地查看,为青海省泰和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仔猪保育场、青海泰和源有机肥料有限公司用地121亩。
(四)强化疫情防控,确保生产安全。全面落实非洲猪瘟联防联控措施,严格实行疫情日报告、养殖屠宰环节检疫监管、餐厨废弃物监管、专业技术人员包场包户等制度,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取得显着成效。截至目前,累计排查养殖场户36.15万户次,排查生猪550万头次,检查车辆510车次,屠宰生猪检疫1.02万头,完成非洲猪瘟检测样品6658份,印发各类宣传资料5万余份,举办各类培训班50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30人,村级防疫员308人,养殖场、养殖大户及贩运户700多人次;同时,在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中,县乡两级98名畜牧兽医业务人员在全县16个乡镇82个行政村遴选125家生猪规模养殖场(户)(生猪合作社28家、家庭牧场58家、生猪养殖大户39家)进行每年不少于150次的入户指导。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互助县生猪生产恢复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养殖用地紧缺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部分有意愿的养殖户选址困难;二是受仔猪成本高、劳动力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农户增养的积极性不高;三是互助县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作为全省生猪养殖大县,仍存在防控任务重、经费不足,乡村餐厨剩余物监管难度大等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生猪生产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十条措施》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生猪产业发展三年提升行动,继续巩固和扩大生猪生产恢复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推进“仔猪贷”宣传工作,加大生猪养殖贷款贴息力度,着力解决生猪养殖场(户)贷款难、缺乏补栏资金的问题,充分调动增养的积极性。紧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将种猪场、生猪规模养殖场等生猪产业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充分利用易地搬迁村等闲置土地,全力保障生猪养殖用地。持续深化生猪养殖项目环评管理承诺制等“放管服”改革,提高生猪养殖项目环评审批备案效率,加快推进生猪养殖项目落地投产。二是进一步加强服务指导。严格执行规模养殖场专人联点督导制,强化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生猪规模养殖场达到最佳产能。充分发挥生猪养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推动生猪规模养殖企业、合作社与散养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提升生猪生产规模化、规范化水平。三是进一步严格疫病防控。互助县将继续加大疫情排查及联防联控力度,强化网格化管理,严厉打击违规调运、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集中开展生猪调运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宣传非洲猪瘟防控和应急处置知识,坚决打赢非洲猪瘟疫情防控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