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褐斑病防治技术

2020-12-11 15:21来源:   作者:

杨梅褐斑病是杨梅叶片上的一种主要病害,在浙江省各地均有发生。

症状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面上出现针头大小的紫红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红褐色,边缘褐色或灰褐色,直径4-8毫米。后期病斑中央变成浅红褐色或灰白色,其上密生灰黑色的细小粒点,即病菌的子囊果或分生孢子。有些病斑进而相互联结成大斑块,最后干枯脱落。发病严重的树,在10月就开始落叶,到第二年落叶率可达70—80%,严重影响树势、产量和品质。

病原杨梅褐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属半知菌亚门,子囊菌纲的一个种。

发生规律病菌以子囊果在落叶或挂在树上的病叶中越冬,翌年4月底到5月初,子囊果内逐渐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5月中旬以后子囊孢子开始成熟,此时如遇雨水,成熟的孢子从子囊果内溢出借风雨传播和蔓延,直至7-8月份高温干旱时才停止。病菌侵入叶片组织以后潜伏期较长,约3-4个月出现症状。8月中下旬出现新病斑,9-10月份开始病情加剧,10-11月份开始大量落叶。该病一年发生一次,无再次侵染。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①与5-6月份雨水多少有密切关系。雨水少,发病较轻,反之则重。

②在土壤瘠薄、很少翻耕和有机质肥料缺乏的情况下,树势生长衰弱,容易发病。

③在排水良好的砂砾土或阳光充足的果园发病较轻,在排水不好的粘重土壤或阳光不足、通透条件差的果园发病重。山脚处杨梅的发病比山腰或山顶重。

防治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体的抵抗力。(2)冬春季剪除枯枝、病枝,及时清扫果园内的落叶和枯枝,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病原。(3)喷药保护。在5月中旬、5月下旬及采后即6月底到7月初病害发生期各喷一次,连喷3次效果最佳,其中5月下旬和采后两次最为重要。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600-8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大生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各种药剂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