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癌肿病发病时的表现及预防法

2021-04-26 19:44来源:   作者:
症状: 主要为害地下部。被害块茎或甸甸茎由于病菌刺激寄主细胞不断分裂,形成大大小小花菜头状的瘤,表皮常龟裂,癌肿组织前期呈黄白色,后期变黑褐色,松软,易腐烂并产生恶臭。病薯在窖藏期仍能继续扩展为害,甚者造成烂窖,病薯变黑,发出恶臭。地上部,田间病株初期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后期病株较健株高,叶色浓绿,分枝多。重病田块部分病株的花、茎、叶均可被害而产生癌肿病变。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病组织内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休眠孢子囊抗逆性很强,甚至可在土中存活25—30年,通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和合子,从寄主表皮细胞侵入,经过生长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可释放出游动孢子或合子,进行重复侵染。并刺激寄主细胞不断分裂和增生。在生长季节结束时,病菌又以休眠孢子囊转入越冬。病菌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在低温多湿、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湿度高、温度在12—24℃的条件下有利病菌侵染。本病目前主要发生在四川、云南,而且疫区一般在海拔2000m左右的冷凉山区。此外土壤有机质丰富和酸性条件有利发病。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划定疫区和保护区严禁疫区种薯向外调运,病田的土壤及其上生长的植物也严禁外移。
  (2)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抗性差异大,我国云南的马铃薯“米粒”品种表现高抗,可因地制宜选用。
  (3)重病地不宜再种马铃薯,一般病地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改种非茄科作物。
  (4)加强栽培管理做到勤中耕,施用净粪,增施磷钾肥,及时挖除病株集中烧毁。
  (5)必要时病地进行土壤消毒。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