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近年来,玉米穗腐病在各种植区广泛出现,严重影响了玉米的品质和产量,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以下内容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玉米穗腐病的发病症状、原因、规律及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1、发病症状
穗腐病是对玉米为害比较严重的一种病害,因为其病害一旦产生,不像其他病害只在玉米的生长的某一阶段产生为害,而是在玉米的各个生长阶段都会产生严重的为害。在种子阶段,病菌污染粘附在种子表面,如果发病会导致种子霉烂,坏死掉的种子不能发芽出苗,造成缺苗断垄;如果在出苗阶段发病会使幼苗长势趋弱,生长缓慢,或是停滞生长,形成弱苗;如果在开花期发病会导致玉米的颈部腐烂而失去再生长的机会;如果在抽穗阶段发生病害,这样就不会结实。发病初期果穗花丝黑褐色,水浸状,穗轴顶端及籽粒变成黄褐色,粉红色或黑褐色,并扩展到果穗的1/3~1/2处,当多雨或湿度大时可扩展到全部果穗。患病的籽粒表面生有灰白色或淡红色霉层,白絮状或绒状,果穗松软,穗轴黑褐色,髓部浅黄色或粉红色,折断露出维管束组织。而此时前期的一些工作及肥水都供应完成,最后收获不到果实,所以经济损失可想而知是最严重的。
收获后的玉米如果管理不善也可染病,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病粒无光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常为交织的菌丝所充塞。仓贮玉米受害后,粮堆内外则长出疏密不等,各种颜色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并散出发霉的气味。
2、发病原因
玉米穗腐病为多种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串株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单核孢菌等近20多种霉菌浸染引起。其中的曲霉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黄曲霉素的毒素,这种毒素也会对人和畜禽产生毒害作用,如果不慎误食含有黄曲霉素的玉米,会引起人和畜禽的中毒,严重的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3、发病规律
引起玉米穗腐病的20多种霉菌会附着在玉米的种子、根茬、茎秆、穗轴等病残体上,在经过冬季以后,第二年,一遇阴雨潮湿的环境条件,病菌的子囊孢子就会很快生长成熟,遇风飞散,飘落在玉米的花丝上,引起病害,特别是进入夏季,多雨潮湿,温度在25℃以上,湿度达80%的条件正适合病菌的生长和流行,穗腐病往往伴随着虫害的发生而同时发生。如果收获后的玉米在入库时没有充分降水风干,含水量偏高的话,再加上贮藏期仓库密封程度不好,仓库内温度过高,这些情况都比较有利于各种霉菌腐生蔓延,引起玉米粒腐烂或发霉。
4、防治措施
4.1品种选择上预防
在玉米品种的选择上,尽量选用一些抗病力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好的品种生长快、植株强壮、生命力强、自然对于一些病菌的抵抗力也相对较强,自然较少染病,在制种上尽量选用抗病亲本进行制种,利用杂交培育优良抗病品种,并建立无病制种基地,培育健康种子。
4.2播种前种子处理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优选,去掉伤、病、弱、小种,选用籽粒饱满,粒重较大,色泽纯正的种子,优选后把种子放在强光下晒2~3天,进行杀菌消毒。然后对种子进行包衣,用药剂包衣可以有效抑制病菌对种子的侵害,同时还能减少幼苗的染病几率,防治地下害虫对种子的破坏,起到保种促苗的作用。
4.3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的重点是肥水、中耕、除草。肥水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必备的条件,充足的肥水能确保玉米健康茁壮的成长,良好的长势自然增强了对病害的抵抗能力;中耕的作用同样也是起到壮苗的作用,通过中耕可以大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强通透性、保水保温,促进玉米根系的发育,起到强化植株的作用;除草能有效的去除杂草和植株的水肥、光照的竞争,利于植株的快速生长,而且除草还能破坏病菌的生存环境,切断病菌的寄宿条件。
4.4收获时要注意防潮、灭菌
玉米在秋后收获时,如果遇到多雨天气,收获后的玉米要分散堆放,并做好防水防潮措施,切不要堆集在一起,防治受潮高温染病。收获后要尽早剥掉苞叶,然后进行通风晾晒,晾晒时也不要堆得太厚,要经常进行翻动,使玉米尽量都能照到阳光,加速降水风干,防止发病,如果发现堆中有发病的果穗,要及时捡出来,不要和其他的玉米混放在一起,防止病菌的进一步扩散。
在剥苞叶过程中,对发现有病的果穗,应在发病与健康交接部位折去霉烂的顶端,防止病害进一步扩展,增加损失。收获后将病果穗挑检出,尽早脱粒,并在日光下晾晒或在土坑上烘干,以防籽粒进一步受病菌感染而霉烂。
玉米收获后,要尽早进行玉米秆、玉米穗轴、根茬的处理,可采用粉碎做饲料、氨化、沤制农家肥等措施,如果实在多的用不掉,要集中起来进行焚烧,防止病菌的扩散,避免第二年的发病。现在由于大型农机具的普及,秋天可以对土地进行深翻处理,可以把一些落叶、根茬、倒伏在地的茎秆一同深翻到地下,大大减少了发病机会。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