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圆斑病在玉米生产上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我国陕西、河北、黑龙江等地区均有发生。该病严重危害了玉米的健康生长,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农户们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措施。那么,如何防治玉米圆斑病呢?今天小编将为大家作详细的介绍,详情如下:
1、玉米圆斑病症状
玉米圆斑病菌主要危害玉米生长的中后期,危害部位有叶片、果穗、苞叶及叶鞘。在侵染初期叶片形成分散的水浸状浅绿色至黄色小斑点,侵染后期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大小为(5~15)mm×(3~5)mm,中央浅褐色、边缘褐色,周围有黄绿色晕圈。偶尔也会形成长条线状斑,大小为(5~21)mm×(1~5)mm。随着病斑扩展,多个病斑常会连在一起。病斑表面也生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苞叶染病后出现深褐色病斑。叶鞘侵染最初呈褐色斑点,具有同心轮纹,后期病斑扩大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在潮湿时,表面会产生黑色的霉层。玉米果穗也会被侵染,先侵染果穗的尖端,然后向下蔓延,到发病后期果穗籽粒呈煤污状或干腐状,籽粒表面着生黑色霉层,用手捻动籽粒即成为粉状物。
2、病原菌特征
玉米圆斑病病原菌无性阶段为玉米生平脐蠕孢(Bipolaris zeicola),有性态为碳色旋腔菌(Cochliobolus carb-onum)。玉米生平脐蠕孢在25 ℃下,在PDA平板上培养5 d,菌落直径可达到78 mm。菌落呈圆形,深绿色至黑绿色,边缘不规则,偶尔有缺刻。气生菌丝非常发达,绒毡状或绒毛状,可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暗褐色,膝状弯曲,多为单生,偶有2~6根丛生,梗短时偶见分枝,基部细胞膨大,两端钝,稍圆,有隔膜3~6个,大小(7.3~9.9)μm×(64.4~99.0)μm。分生孢子大小(42~85)μm×(12~21)μm(平均为64.5 μm×16.3 μm),黄褐色至深橄榄色,初期颜色较浅,后期颜色较深,大多数正直,长椭圆形,两端较窄,中央稍宽,孢壁较厚,顶细胞和基细胞钝圆形,有脐点,但不明显,具有隔膜4~8个(多为6~8个)。圆斑病菌形态与玉米小斑菌极为相似,鉴定者很容易混淆,后者分生孢子稍弯曲,纺锤形或新月形,多为浅黄褐色。
玉米生平脐蠕孢菌的生长温度范围在5~35 ℃,最适生长温度是25 ℃,在5~25 ℃,随着温度的增加生长速度越快,15 ℃以下或30 ℃以上生长较缓慢,38 ℃菌丝停止生长。分生孢子在5~40 ℃均可萌发,最适孢子萌发温度为28 ℃,在5~28 ℃时,随温度的增加萌发率增高,5 ℃以下或40 ℃以上分生孢子几乎不萌发。病原菌的pH值有较宽的生长范围,在pH值2~12范围内都能生长,但最适宜生长的pH值为7,菌落直径达35.3 mm;在pH值4~9,病原菌菌丝生长较快,当pH值<4或pH值>9时菌丝生长较慢。pH值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也较大,分生孢子在pH值3~11的溶液中均可萌发,但在酸性条件下有利于孢子萌发,碱性溶液不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在pH值为5时萌发率最高,在pH值3~7分生孢子萌发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当溶液pH值达到8以上时,萌发率大大降低。光照对病原物的生长没有太大的影响。在光照、黑暗、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和形态没有明显差异。光照和黑暗处理间分生孢子萌发率无明显差异,孢子萌发对光照表现不敏感。
3、玉米圆斑病的发生与流行
玉米圆斑病菌的侵染循环与玉米小斑菌极为相似。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叶、叶鞘、苞叶、果穗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先在叶片上感病,待果穗抽雄后,再在果穗的苞叶和叶鞘上进行初侵染。初侵染后叶片和苞叶上的病斑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并借助风、雨水和人为传播进行再侵染。潜育期1~2 d。此病害在苗期发病和成株期都可发生,但大部分则在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始发,灌浆期至乳熟期为盛发期。若种植抗病品种,该病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大,一般减产5%以内,但多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则会加重病害的发生,甚至绝产。
玉米圆斑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取决于温度和水分条件。苗期感病较轻,8月下旬进入雨季,高温高湿则是圆斑病的发病的有利条件。据调查,当田间相对湿度达85%以上时,温度在25 ℃时,病菌通过风力传播,经5~7 d后植株叶片、苞叶就会大量感病,产生大量病斑。而干旱年份则发病较轻。各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根据调查发现,杂交1代种子发病轻于制种田父母,自交系母本发病率高于父本,且主要为害果穗以下部位。
4、防治措施
在弄清玉米圆斑病发生与流行规律的基础上,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适当配合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4.1 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各玉米品种间对玉米圆斑病的抗病性差异较大。目前无对圆斑病的免疫品种,在推广的玉米品种中大多数对圆斑病表现为抗性,抗圆斑病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有二黄、铁丹8号、英55、辽1311、吉69、武105、武206、齐31、获白、H84、017、吉单107、春单34、荣玉188、正大2393和金玉608等。
4.2 栽培防病
延后育苗,培育壮苗,适时晚播,错过发病高峰期;搞好田园卫生,冬季深翻土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水旱轮作;及时摘除病叶,减少再侵染菌源;高起垄,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
4.3 药剂防治
播种前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进行拌种,拔节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对叶片进行喷雾预防,一般喷雾1~2次,每间隔7~10 d喷1次;在玉米吐丝盛期(超过50%的果穗吐丝时),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淋果穗,连续防治2~3次,每间隔7~10 d喷1次。
热门资讯
HOT NEWS
热门视频
HOT VIDEOS
推荐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