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

2021-05-18 13:16来源:   作者:

近年来,棉铃虫由主要害虫下降为次要害虫,而盲蝽象由次要害虫上升成为主要害虫,同时在棉区造成了较重的危害。小编针对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提出了盲蝽象防治新技术,供大家参考。

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

1、盲蝽象的形态识别

1.1 优势种类

聊城市棉田盲蝽象以绿盲蝽与中黑盲蝽为优势种类。苜蓿盲蝽与三点盲蝽也有发生[2]。

1.2 成虫识别

绿盲蝽:全体绿色。中黑盲蝽:停歇时在背上有1条黑色纵带。苜蓿盲蝽:黄褐色,前胸背板前方有2个明显的黑斑。三点盲蝽:中胸小盾片与前翅2个楔片形成3个黄绿(或白)色三角形斑。

1.3 若虫龄期识别

棉田盲蝽象若虫分5龄,主要通过翅芽分龄。2龄若虫翅芽极微小;3龄若虫翅芽生长,末端达到腹部第1节中部;4龄若虫翅芽为绿色,末端长至腹部第3节;5龄若虫中胸翅芽末端达到腹部第5节。

绿盲蝽若虫全体绿色,体型呈洋梨型,触角比体短。中黑盲蝽若虫的触角较体长,基部2节为淡褐色,端2节为深红色,足部红色;腿节及胫节部位生黑色小疏点;跗节端节呈黑色。苜蓿盲蝽若虫为深绿色,布黑色刚毛,着生于毛基片上,故为绿色而杂有黑点。三点盲蝽若虫的触角为黑褐色,第2~4节基部均为黄白色。

2、危害部位及症状

2.1 顶尖

若棉苗真叶初现时盲蝽象为害生长点基部,则受害部位全部变黑焦枯,只留2片肥厚子叶,被称为“公棉花”或“无头苗”;如为害真叶幼嫩部分,则致使主茎端部枯死,并于棉株基部出现不定芽,形成“破头疯”棉花。

2.2 叶片

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内,棉株嫩叶受害后,首先出现小黑点,随着叶片生长,被害部位的小孔变成不规则的孔洞,称为“破叶疯”。

2.3 棉蕾

盲蝽象在植株现蕾后大肆为害,导致幼蕾脱落、棉铃稀少,成为“扫帚苗”(整株形状类似扫帚菜)。小棉蕾受害后,首先在被害处出现黑色小斑点,2~3 d全蕾灰黑色,干枯脱落。受害脱落的幼蕾基部向外突出而呈凹凸不平或小瘤状,为黑色、落痕很小;而自然脱落的落痕大、凹陷且色浅。大蕾受害后,一般很少脱落,仅表现为苞叶微微向外张开,有黑色小斑点。

2.4 花器官

如花瓣初现时顶部遭盲蝽象为害,花冠会呈现出黑色斑点,并发生局部增殖现象,卷曲变厚,不能正常开放;若开放后花瓣中部或下部遭害,也会产生小黑点片,严重时黑片满布;雌雄蕊受害后变黑或雄蕊脱落,严重时只剩柱头。

2.5 棉铃

幼铃遭害后,一般当黑点达棉铃面积的1/5时,即脱落或僵铃,吐絮不正常。中型铃受害后,受害部周围常有胶状物流出,局部僵硬,但很少脱落。大型铃则在铃壳上出现点片状黑斑,也不脱落。

3、盲蝽象的习性

昆虫的生物学习性主要是指昆虫的生殖、生长、发育和到性成熟各阶段的生物学特征。棉田着重研究盲蝽象的趋性、食性、产卵行为、飞行与扩散和越冬等方式的特征。

3.1 盲蝽象的趋性

3.1.1 趋化性。趋性是昆虫对某种刺激做定向(趋向或背向)的活动。盲蝽象趋化性明显,喜好嫩绿植物(高氮)和花朵。一是喜好高氮。盲蝽象偏好水肥足的田块和含氮量较高的植株和组织。一般高氮处理的棉田,其盲蝽象发生较重;同一植株上,含氮量较高的生长点、嫩叶和幼蕾等组织,受盲蝽象危害也较重。不同组织受害程度与其含氮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二是趋嗜花朵。盲蝽象喜食花蜜,对花中挥发性物质具有特殊趋性。这一特点直接决定了盲蝽象的寄主转移规律。5月盲蝽象成虫向处于花期的豌豆和马铃薯等植物迁移;6月草木樨进入花期,盲蝽象则向此植物迁移;7月大麻等进入花期,即成为新寄主;8月则是向日葵、蓖麻、大麻等植物;9―10月向处于花期的荞麦及部分菊科植物集中。

3.1.2 趋光性。盲蝽象成虫有明显趋光性,但不同种类盲蝽象的趋向光谱存在一定差异。在不同颜色粘虫板的诱集试验中,青色、白色、蓝色和绿色诱板上粘着绿盲蝽成虫数量明显多于黄色、红色、紫色等其他颜色,表明绿盲蝽嗜好青、白、蓝、绿等颜色。因此,可根据盲蝽象对光的趋性进行相应的诱杀防治[2]。

3.2 食性

盲蝽象多为植食性昆虫,主要取食寄主植物的叶片、芽、托叶、叶鞘、嫩枝等营养器官及繁殖器官,包括花芽、花蕾、子房、雄蕊、果实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喜食花粉、花蜜。但也有一些植食性盲蝽象种类偶尔取食蚜虫等小型昆虫或昆虫卵,甚至同种低龄若虫。

3.3 产卵

不同种类的盲蝽象雌虫产卵方式各不相同,或是直接刺入植物基质后将卵产下,或是先将植物咬出伤口后,再在伤口处产卵,或是直接在其他种类昆虫为害留下的伤口处产卵。盲蝽象的卵均埋于植物基质中,仅以卵盖或卵盖的顶部表面露出。外观呈微小的点斑状。   盲蝽象产卵时间多集中于夜间。产卵的部位多在若虫喜食的寄主植物上,具体部位包括小枝分叉处、各类芽的基部、芽鳞和叶的组织内、花序和花蕾的各个组织内、树皮内、各种缝隙间隙以及干草和枯枝内。绿盲蝽卵有时还能产在土中。卵散产或成松散的小群,或与之垂直,或平卧于基质表面下,后者的卵盖与卵体之间常呈一角度。

3.4 飞行与扩散

盲蝽象成虫善于飞行,这可能与追逐开花植物的觅食习性有关。绿盲蝽、中黑盲蝽、苜蓿盲蝽和三点盲蝽在飞行测试中,24 h的平均距离为20~50 km,个体最大飞行距离为160 km。田间盲蝽象扩散能力强,为害多种作物,造成大面积发生。如绿盲蝽,可以从较远的早春虫源迁入棉田危害[3]。

3.5 越冬

不同种类盲蝽象的越冬虫态、寄主种类和场所不同。绿盲蝽以卵在棉花、苜蓿和苕子等寄主植物的残茬、断枝切口和棉花枯铃壳处越冬,也能在土壤中越冬。中黑盲蝽以卵在苜蓿和其他杂草寄主内过冬;苜蓿盲蝽则以卵在苜蓿、杂草、棉秸和枸杞等茎杆内越冬;三点盲蝽则以卵在洋槐、加拿大杨、柳、榆、桃和杏等树皮疤痕或断枝的疏软部位内越冬;牧草盲蝽则以成虫在土缝、墙缝、各种杂草、植物枯枝残叶和树皮裂缝内越冬。

盲蝽象秋末产卵的寄主包括大田作物和田埂杂草2类。初冬,人们常对这些寄主植物进行割除、整理和堆积等农事活动,可以改变盲蝽象的越冬场所。如卵产在活体寄主(如树木、牧草、冬季作物)上,则保留在寄主田中;大部分枯死作物和一些杂草被收割、堆积用作积肥等,产在上面的卵被移至柴堆;一部分作物和杂草的残枝落叶掉在田间或进行秸秆还田,卵通过枝叶腐烂进入了土壤;大部分杂草及上面的盲蝽象卵仍留在田埂上。因此,寄主田、柴堆、土壤和田埂是盲蝽象卵的主要越冬场所。早春农事操作,如果树修剪、柴草积肥、农田耕翻、田埂枯草清除等对盲蝽象卵的越冬场所有破坏作用,可直接降低越冬基数。

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

4、综合防治技术

在我国大多数棉区,一般6月上中旬盲蝽象成虫从早春寄主迁入棉田。此期为二代棉铃虫的防治期,此后,连续防治三、四代棉铃虫,故盲蝽象也一直被控制于较低水平。而转基因Bt抗虫棉的大面积种植,给棉田盲蝽象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盲蝽象区域性种群剧增。因此,区域性盲蝽象种群动态和棉田的控制程度高度相关。理论上,盲蝽象于6月上中旬从早春寄主迁入棉田,这是棉花盲蝽象防治的关键时期,而棉田盲蝽象防治是区域性、多作物系统减灾的核心工作,结合盲蝽象的发生规律和生物学习性,提出了盲蝽象的治理策略和技术体系。

4.1 防治策略

4.1.1 开展统防统治。盲蝽象成虫飞行扩散能力较强,局部地块防治对盲蝽象区域性种群的控制作用不大。统防统治对盲蝽象防控具有重要意义[4]。

4.1.2 铲除早春虫源。切断一个环节对抑制其种群增长有重要作用。越冬期和早春寄主阶段是其生活周期中的最薄弱环节。毁灭越冬场所、清除早春寄主等控制越冬和早春虫源,是降低其发生程度的重要手段[5]。

4.1.3 狠治迁入成虫。盲蝽象繁殖能力较强,卵小且产在植物组织中,不易发现,容易错过防治适期。故成虫迁入寄主作物田是最佳防治时期,适期防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有效控制种群密度。

4.2 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4.2.1 越冬期。具体时间为10月初至翌年3月初。这时期盲蝽象卵处于越冬阶段,防治重点主要是破坏其越冬场所,减少越冬卵基数。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棉花收获后,全面整理棉田及田埂,清除棉花植株、枯枝烂叶及杂草,在翌年3月之前作燃料烧毁或沤肥;对棉田耕翻细耙;对果树修剪、刮去果树上的粗皮和翘皮、果园内杂草进行清理,处理下来的树枝、树皮、杂草带出果园加以焚毁;早春,苜蓿没有出土前烧毁苜蓿田中大量的残茬及杂草。②化学防治。冬末春初,于果园施用3~5 °Bé石硫合剂防治越冬卵。

4.2.2 早春发生期。具体时间为3月底至6月中旬。防治重点:盲蝽象自越冬卵开始孵化到大量入侵棉田,期间主要在一些杂草寄主上取食活动、建立种群。因此,必须压低早春寄主植物虫源基数。防治措施:① 农业防治。人工除草或喷施除草剂全面清除田埂杂草,田间杂草需人工清除;第1茬苜蓿尽可能提前刈割,在苜蓿田未见盲蝽象成虫时收割,且越早越好。② 化学防治。果树(如枣树、桃树、樱桃树)、冬季作物(如蚕豆、小麦)等上发现一定数量的盲蝽象,即可开展化学防治;棉花苗床可于傍晚盖膜前用50%敌敌畏乳油兑水并拌细土撒施熏杀。也可从第1次苗床揭膜通风时,在苗床悬挂蚕豆大小的敌敌畏棉球熏蒸,2~3 d更换1次棉球,连续换3~4次。

4.2.3 棉田受害期。盲蝽象6月中下旬大量入侵棉田至9月底迁出,盲蝽象的发生贯穿了棉花的整个生育期,但不同时期其防治技术和指标等有着明显的差异。

(1)苗期。具体时间为5月上旬至6月上中旬。防治重点:保护植株顶端生长点免受严重危害,控制“公棉花”“无头苗”的产生[6]。防治措施:①诱集防治。5月下旬,在棉田与田埂之间种植绿豆2行,在绿豆上每隔7~10 d喷药1次。②化学防治。一旦棉苗发生危害,如果盲蝽象发生数量较高,即对棉田所有的植株进行药剂防治,防治指标为盲蝽象5头/百株或棉株新被害株率达2%~3%。较手动喷雾器,机动弥雾机喷雾防治的效果更好。此时,除了盲蝽象,还有棉蚜、棉叶螨等害虫发生,化学防治盲蝽象的同时还可以对其他害虫进行兼治。

(2)现蕾期。具体时间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防治重点:蕾期棉花植株补偿能力比较强,主要需“保顶”和控制“公棉花”“无头苗”的产生。防治措施:①诱集防治。对绿豆仍每隔7~10 d喷药1次;6月下旬,于田间或田边再播种1次绿豆,每排2行,20~30 m/排。②化学防治。盲蝽象发生数量较高,即对棉田所有的植株进行药剂防治,防治指标为盲蝽象5头/百株或棉株新被害株率达2%~3%;此时常伴有2代棉铃虫、棉叶螨等害虫的发生,盲蝽象化学防治的同时需考虑这些害虫的兼治问题;出现大降雨后,要严格监视棉田盲蝽象的种群数量动态;如果连续降雨,需抢晴防治盲蝽象;提倡多作物、大面积联防联治。防治盲蝽象效果较好的农药有马拉硫磷、联苯菊酯、丁烯氟虫氰、硫丹等。

(3)花铃期。具体时间为7月上旬至8月上中旬。防治重点:必须严格按照防治指标防治以保蕾保铃。防治措施:①诱集防治。对第2次播种的诱集带每隔7~10 d施药1次。②化学防治。盲蝽象发生数量较高,即对棉田所有的植株进行药剂防治,花期防治指标为盲蝽象10头/百株,或被害株率5%~8%时,即进行化学防治;此时期还有3代棉铃虫和伏蚜的发生,同样需考虑害虫的兼治问题,做到抢晴防治;提倡联防联治。

(4)结铃吐絮期。具体时间为8月下旬至9月。防治重点:盲蝽象危害较前几期下降,但仍需保铃。防治措施:主要用化学防治控制盲蝽象。盲蝽象发生数量较高,需对棉田所有的植株进行药剂防治,防治指标为虫量20头/百株;花铃期还有棉铃虫,需兼治;做到抢晴防治和联防联治。